立夏,標志著夏日伊始。此時天地陽氣漸盛,氣溫升高,雨水充沛,萬物由“生”轉“長”,自然界萬物繁茂旺盛,農作物進入快速生長期,人體新陳代謝亦隨之加快。中醫理論中,“夏氣通于心”,立夏養生,當從“心”開始。接下來,長沙市第四醫院帶大家了解立夏養生要點。

一、調心:靜以養心,情緒平和

夏季陽氣旺盛,天氣炎熱,心氣隨之亢盛,故而出現煩躁、失眠、心悸等問題,加重心臟負擔。

《黃帝內經》中說夏季養生宜“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輕易動怒,保持對外界事物的濃厚興趣,使體內陽氣宣發于外、意氣舒展、心脈通暢??赏ㄟ^冥想、深呼吸、聽輕音樂的方式使心靜下來,每天留出“放空時間”,閉目養神或散步,舒緩精神壓力,保持心態平和。

二、養心:飲食養心,清補有度

夏季宜飲食清淡,避免高油重鹽加重心血管負擔??蛇m當選擇清解暑熱、清心瀉火之物,如蓮子心茶、綠豆湯、苦瓜、苦菊等,有助于降心火、祛暑濕,但不宜過多過量,或可加入生姜、桂圓等品,清熱同時不傷陽。

中醫講,“春夏養陽”,春夏季節應當注重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過食寒涼,損傷陽氣,更易助濕。平素濕重者,可選擇冬瓜薏米湯、荷葉茶、茯苓粥等甘淡之品。對于體質虛寒的人群,則需遠離寒涼冷飲。

夏季出汗較多,氣隨津泄,易感疲勞乏力,可選擇西洋參、太子參含服或泡水,益氣養陰而不上火。

三、護心:作息規律,運動有度

順應天時,睡好“子午覺”。立夏后日照時間延長,可適當晚睡早起。由于晝長夜短,人們白天易疲勞犯困,午時(11:00-13:00)閉目靜坐、冥想或小憩,有助于降心火、養心神;子時(23:00-1:00)前入睡,臥血歸肝以助養心血,使心脈充實。

輕運動,通心氣。夏季氣血充盛于肌表,長期處于低溫環境、坐臥不動,可致氣血郁閉,內臟虛寒。適宜進行散步、八段錦、太極云手等舒緩運動,促進氣血流通,微微汗出,使陽氣外展,心氣宣暢。不要在高溫時劇烈運動,以免導致大汗傷心(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

四、強心:穴位按摩,強心健體

**1.內關穴:**腕橫紋中線向上2寸(約3指寬),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按揉10-15分鐘,可緩解心悸、胸悶。

**2.少沖穴:**手小指末端,指甲角內側0.1cm,按揉10-15分鐘,可緩解心經實火引起的舌尖潰瘍。

**3.勞宮穴:**握拳時中指尖所對掌心處,按壓或艾灸此穴,能清心火、安神助眠。

**4.拍打心經:**從腋窩處沿手臂內側心經循行路線(小指側)輕輕拍打至手腕,每日1-2次,疏通心經氣血。

中醫強調“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只有順應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才能生機不竭。立夏養生,應順應陽氣從“升發”到“充盛”的節奏,通過調氣血、理臟腑、適飲食、通經絡,讓身體與自然同步“生長”,為秋冬的“收藏”打下基礎。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市第四醫院 周平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長沙市第四醫院 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