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工蟻

在五一假期,很多人選擇親近大自然的戶外活動,但近期,隨著氣溫升高,戶外的一群“危險分子”也活躍了起來,它們就是有著“世界上最危險螞蟻”之稱的紅火蟻。

紅火蟻原產于南美洲,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成蟲體色為紅棕色或深棕色。每年四五月份開始,待溫度明顯回升后,它們便會大量繁殖和覓食,直到七八月份結束,活躍期貫穿整個夏季。

相較于普通螞蟻,紅火蟻的攻擊性更強,叮蜇時不會松口,還會用上顎鉗咬皮膚,再將尾部鰲針刺入并釋放毒液。

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專家許益鐫介紹,被紅火蟻叮咬后,一般會產生疼痛與灼燒感,在被叮咬部位的皮膚上可能會出現化膿現象,并伴隨膿包的形成,膿包消退需要1~2個星期,想要皮膚上完全沒有叮咬痕跡,甚至需要約1個月的恢復時間。在極端嚴重的情況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現休克或昏迷的狀況。

資料顯示,紅火蟻毒液主要組成成分包括水、生物堿和少量的蛋白,生物堿是造成灼燒感和水泡的主要原因,過敏反應則是由毒液中的蛋白質或多肽類物質造成。

被蟄傷后怎么辦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一旦被紅火蟻蟄傷,先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然后涂抹皮康霜或皮炎平等藥物來緩解,不要抓撓傷口,避免弄破膿皰感染。當被紅火蟻叮蟄后如出現較大面積紅斑、皮疹等,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組胺藥劑等治療;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全身性搔癢、蕁麻疹、臉部燥紅腫脹、呼吸困難、胸痛、心跳加快等),應盡快到正規醫療機構診療。

哪些地方容易遇到紅火蟻

小區草坪中的蟻巢

對于如何防范紅火蟻的叮咬,許益鐫表示,最佳方式即避免前往它們的出沒地。在紅火蟻入侵時間較長的地區,如廣東、廣西等南方省市,許多生境都可能出現紅火蟻,包括綠化帶、公園、荒地、農田、果園等。

而在北方一些尚未有紅火蟻入侵的地區,新建的綠化帶、公園也可能暗藏危機。紅火蟻的遠距離傳播、擴散主要通過被人為種植、運輸草皮苗木攜帶實現。因此這些新建的設施可能出現紅火蟻。

然而,自從2004年我國首次發現紅火蟻以來,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針對紅火蟻的防治技術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

據許益鐫介紹,當前紅火蟻的防治工作以化學防治為主。在過去的20年中,藥劑研發不斷取得新進展,防治效果顯著提升,而紅火蟻防治中的監測、施藥技術也發展得更加便捷高效,能夠實現在手機上利用云采集系統進行監測調查,同時還能借助工具設備乃至無人機進行施藥,在一些紅火蟻的新發生或點狀發生區域,已能實現它們的根除。

來源: 綜合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