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老年人心中,“老來瘦”被視為健康長壽的象征。于是,有人刻意控制飲食、減輕體重,覺得“瘦就是健康”。但您是否注意到,有些老年人雖然瘦了,卻變得容易疲勞、行動遲緩、力氣變小,甚至經常生病?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譚軍副主任提醒,出現這些情況,就要警惕——可能不是健康瘦,而是患上了“肌少癥”!
一、什么是肌少癥?
肌少癥,也稱為肌肉衰減癥,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身體功能退化的一種老年綜合征。
二、肌少癥有哪些危害?
它不僅會導致身體虛弱、行走困難、跌倒風險增加,還與多種慢性疾病密切相關,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認知障礙,以及惡性腫瘤等。肌少癥嚴重時可導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沉重負擔。
三、如何初步判斷是否患有肌少癥?
方法一:指環測試
這是一種簡便實用的自測方法。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指環,坐下,抬起一條非優勢腿(不是你平時習慣用的那條腿),用“指環”輕輕圈住這條腿小腿最粗的部位。
觀察結果:小腿比指環粗提示肌肉量相對正常;小腿剛好等于指環提示存在一定風險;小腿比指環細提示肌少癥風險較高,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方法二:SARC-F量表評估
該量表由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推薦,根據以下五項日常能力進行評估:起身是否困難?上樓是否吃力?提物是否無力?走路是否緩慢?是否容易跌倒?每項根據難度評分,總分≥4分時,建議進一步檢查。
SARC-F量表
四、肌少癥可以預防和改善嗎?
當然可以!關鍵是:早發現、早干預,科學管理!
1.合理營養
營養,是維持肌肉健康的根本。老年人應注重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雞蛋、奶類、大豆制品等,有助于肌肉的合成和修復。
同時,還需攝入充足的維生素D、鈣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營養素能促進骨骼健康,預防肌肉和骨質同時流失。對于食欲不佳或攝入不足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營養補充劑,幫助補足日常飲食中的不足。
2.規律運動
科學運動能有效延緩和改善肌少癥的發展。其中,抗阻訓練是增強肌肉力量的核心方式,例如深蹲、彈力帶拉伸、舉啞鈴等,能直接刺激肌肉生長。
日常還可結合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行、太極、游泳等,不僅有助于提高耐力和協調性,也有益于心肺健康。重要的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運動方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3.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中,保持規律作息、避免久坐、合理安排活動時間,都是預防肌肉流失的重要保障。
養成每天適當活動的習慣,不僅有助于維持肌肉活力,也能預防代謝類慢性疾病的發生。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有助于緩解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對整體健康也有積極作用。
4. 終身維護“肌肉儲備”
防治肌少癥不能等到老年才開始重視,中青年時期就是積累“肌肉儲備”的關鍵階段。此時通過規律運動和營養管理,可以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而進入老年階段,更應守住已有的肌肉量,避免因營養不良或不動而快速流失。把握“預防為主、終身管理”的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健康老齡化。
專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袁春云主任提醒:“千金難買老來瘦”并不適用于所有老年人。健康的“老來瘦”應是肌肉有力、功能良好,而不是虛弱消瘦、步履維艱。
中西醫結合治療肌少癥涵蓋了運動、營養、藥物、中藥內服及外用、針刺及艾灸、推拿按摩、中醫食療、功法鍛煉、情志調理等多個方面,旨在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讓我們一起關注肌少癥,守護每一位長者的“強筋健骨”之路!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 譚軍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老年病科 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