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會以孩子厭學、不愿意去學校、只愛打游戲、性格內向等等描述性的問題來求助。在我們咨詢的孩子中很大比例的就是因為社會化受阻,無法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
心理學中描述一個人是否成熟,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是社會化程度,心理問題的評級標準里最重要的一個標準也是社會化受影響的程度。
在這20年的心理工作中,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和行為發展沒有什么概念,社會上的碎片化信息也讓他們在養育孩子中迷失方向。
每個兒童都有獨特的性格或情緒,一些兒童可能比較開朗、適應性較強,并且在睡覺、起床、吃飯和其他日常活動方面易于養成規律的習慣,這些兒童往往會對新情況做出積極回應。有些兒童適應性不是很強,且日常活動可能很不規律,這些兒童往往會對新情況做出消極回應。還有一些兒童表現出上述兩種極端情況的中間狀態。
情感和行為基于兒童的發育階段和性格。從開始學習心理學導師就會讓我們觀察兒童,在觀察中區分易養型的難養型,做家庭回訪基本可以出判斷孩子的發展狀況。通過大量的觀察,發現很多孩子早期就會呈現出性格特征,哪些孩子好帶、哪些不好帶就可以區分出來。
如果父母能夠了解自己的孩子,用適合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成長會非常的順利。而現實是,父母更愿意迎合外界的標準,報什么樣的興趣班、用什么樣的方式和他們互動都是比較盲目的。
嬰幼兒階段
啼哭是嬰兒的主要交流方式。嬰兒啼哭的原因包括饑餓、身體不適、痛苦或者許多其他可能不明顯的原因。嬰兒在 6 周大的時候哭得最多,通常一天哭三個小時,在 3 個月大的時候減少至一天一個小時,父母通常會為啼哭的嬰兒喂食、換尿布,并尋找疼痛或不適的原因。如果上述做法不起作用,則抱著嬰兒來回走動有時也有所幫助,偶爾,做什么都不起作用。父母不應強行向啼哭的嬰兒喂食,因為如果不適是由饑餓所致,他們會愿意進食。在國外有個研究是專門研究嬰兒哭泣的方式與心理需求,這個階段父母能夠及時的回應嬰兒的哭泣,對嬰兒來說是很重要的互動。
大約在 8 個月齡時,嬰兒通常會擔心與父母分離。睡覺時間和類似托兒所等場所的分離可能有困難,并且孩子可能會發脾氣,這種行為可能持續數月,對于許多大齡兒童,這種情況下特殊的毯子或毛絨玩具可以作為過渡對象,代替不在身邊的父母。
兒童階段
在 2 到 3 歲時,孩子開始測試自己的極限并做他們被禁止做的事,只是為了看看會發生什么,兒童在這個年齡段會經常聽到父母說“不可以”,他們依然會去做,這反映了他們在爭取獨立。
發脾氣雖然父母會感到憂慮,但是發脾氣是正常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可以在兒童無法很好地用言語表達感情的時候,幫助他們表達受挫感。父母可以通過不讓兒童過度疲勞或感到過度的受挫感、了解兒童的行為模式、以及避免可能會導致兒童發怒的情況,來幫助減少兒童發怒的次數。
發脾氣很少需要醫生評估,一些低齡兒童如果特別難以控制沖動,比如:大哭大鬧、長時間哭鬧、自傷、打或咬父母和小伙伴等過激行為,需要父母特別注意,盡早做早期做發展評估家庭教育咨詢。
在 18 個月至 2 歲年齡段,兒童通常會開始建立性別認同。在學齡前,兒童也開始具有性別的概念,開始了解男孩和女孩通常會做什么,通過觀察父母來了解自己的性別,以及生活中的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也受到文化的影響。前段時間有個國外的華人朋友就和我說了她的擔憂,國外的性別太多元,以至于他們不知道像孩子去說明,做為華人的他們,很難接受生理層面以外的性別角色,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2 到 3 歲之間,孩子開始與其他孩子更多地互動。雖然他們可能仍對玩具有占有欲,但是他們可能開始分享,甚至在玩耍時輪流進行。通過說“那是我的”來宣稱對玩具的所有權,這可以幫助建立自我意識。
盡管此年齡段的兒童會力爭獨立,但是他們仍然需要父母在身邊提供安全感和支持。例如,他們會在好奇時離開父母身邊,但之后就會在感到害怕時藏在父母身后。
3 至 5 歲時,許多孩子對幻想游戲和虛構朋友產生興趣。
幻想游戲使兒童可以安全地扮演不同角色,并以可接受的方式表現強烈的感情。比如:小時候的過過家游戲,通過這類游戲從孩子的角色中可以嘗試以第三視角去看待他人,幻想游戲還可以幫助兒童漸漸變得善于交際、能夠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解決與父母或其他兒童之間的沖突,這些方式可幫助他們發泄受挫感和維護自尊。
孩子早期游戲的喪失會阻礙孩子社會性的發展,在心理咨詢中,可以通過沙盤游戲,幫助孩子重建這個階段的缺失。
此外,在這個年齡段會出現“壁櫥里的怪物”等典型的童年恐懼感。這些恐懼很典型,會有很多假象出現,對于他們來說無法區分現實與虛幻,父母不會太重視,這種恐懼有可能會持續到成年。
7 到 12 歲時,兒童會經歷許多問題
? 自我概念,這是課堂能力奠定的基礎,學業中的成就往往對他們的自尊有很大的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就是通過外界的評價,認識和了解自己,這個時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 與同伴的關系,這取決于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
? 家庭關系,這部分取決于孩子從父母和兄弟姐妹那里獲得的認可。
? 盡管許多父母似乎非常重視同齡群體,孩子們仍然還是主要依賴父母的支持和指導,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出可以作為榜樣角色以及重要的支持者,并在是否能做某些事情方面相互發表孩子能聽的懂的建議。這也是獨生子女出生后最大的問題,沒有同齡人的交流和互動,對于社會化的經驗嚴重缺失。
? 兒童在這個時期非常活躍,他們會參加許多活動并渴望探索新活動。
? 在這個年齡段,兒童渴望學習,并且通常對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避免高風險行為方面的建議做出良好的回應。
這個階段學習對孩子來說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發展任務,孩子是否能夠適應學習、學習中能否主動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是否會求助、是否能夠不斷的探索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等等,這些能力都是在學習中習得。我們的父母往往把“分”看的最重要,在我看來,分只是個結果,成績一直低一定是有本質的原因。
比如:
學習能力(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計劃、執行等)不足帶來的學習慢、效率效果低下、偏科、寫作業慢、不愛看書、不愛寫字、粗心...
學校適應性差:上學困難、被孤立、不敢發言、不愿意去學校、害怕上學...
上學生病:身體原因、心理原因...
特殊狀況:發育性問題...
孩子的成長是心理和生理共同發展的結果,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幫助孩子順利的成長,是我的心愿!
來源: 自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