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部分地區持續降雨,空氣相對濕度高達80%-90%。不少人發現,家里各個地方都長出了黑色的霉斑,食物的霉變速度也在快速上升。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院感染控制辦公室主任、副主任護師陽濤提醒,陰雨綿綿的天氣,是霉菌滋生的天然溫床,而霉菌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對人體呼吸系統、皮膚、腸道等都有潛在威脅。

一、什么是霉菌?

霉菌屬于絲狀真菌類群,通過孢子繁殖,附著于空氣中的顆粒物,形成生物氣溶膠,隨空氣擴散流動。在溫度20℃-30℃、相對濕度75%以上的環境中,霉菌可迅速繁殖為肉眼可見的菌落。

二、霉菌的危害

**1.感染性疾病:**曲霉、青霉等致病性霉菌可侵襲皮膚、呼吸道甚至內臟器官。免疫力低下人群吸入高濃度霉菌孢子,可引發侵襲性霉菌病,出現肺炎、真菌性敗血癥等并發癥。

**2.過敏反應:**霉菌孢子與菌絲是強致敏原,可誘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特應性皮炎等疾病。臨床數據顯示,約15%的哮喘患者發病與霉菌過敏密切相關。

**3.增加致癌風險:**研究表明,黃曲霉毒素是Ⅰ類致癌物,其毒性代謝產物易污染谷物、堅果類食品,毒性強度為砒霜的68倍,長期微量攝入可導致肝臟損傷。全球每年因黃曲霉毒素暴露導致的肝癌死亡病例約5萬例。

三、家中的霉菌常見區域

1.廚房的洗碗池邊緣、砧板、木筷及受潮調料為霉菌常見污染源;

2.衛生間的浴室柜底部、瓷磚縫隙、淋浴房角落等容易積水且通風不足的地方,易滋生黑色霉斑;

3.冰箱膠條褶皺處、洗衣機內筒、空調濾網及管道,因潮濕且清潔困難,易生長霉菌;

4.其他高危區,如陽臺花盆底部的積水、穿后未及時清洗的衣物、地毯上潑灑的湯汁牛奶等,均可能滋生霉菌。

四、科學防控,遠離霉菌困擾

醫生提醒,家中出現霉斑,應及時清除,注意以下幾點,將科學防控意識融入生活細節,遠離霉菌困擾,守護家人健康。

1.多措并用,有效降低濕度

降低濕度是抑制霉菌生長的核心措施。

使用除濕機或空調的除濕模式可將室內濕度控制在60%以下;洗澡后開啟排氣扇至少30分鐘,避免水汽滯留;衣柜、櫥柜內放置石灰、木炭或氯化鈣除濕盒;拖地時,在溫水中以1:10的比例加入食鹽,可加速水分蒸發,提升地面干燥速度。

2.擇時通風,科學避濕就干

中午12點至下午3點陽光強烈,室外溫度較高,開窗能有效排出室內濕氣;北風或偏北風出現時,室外空氣濕度顯著下降,可趁機徹底開窗換氣; 清晨、傍晚至夜間溫度降低,暖濕空氣易在室內凝結,不適合通風換氣。

**推薦間歇通風法:**每次開窗15-30分鐘,先關閉上風方向(南側)門窗,再開啟下風方向的門窗,利用氣流帶走濕氣。

3.深度清潔,配合適當消毒

小面積霉斑可用75%酒精噴灑,靜置10分鐘后擦拭;頑固霉斑需佩戴手套、口罩,以1:10比例稀釋的84消毒液清潔,處理后徹底通風。

此外,還應增加空調濾網、洗衣機內筒清洗頻率;每周用酒精棉片擦拭冰箱膠條;砧板、木筷煮沸消毒后徹底晾干。

4.食品分類,真空安全儲存

霉變食物即使切除可見部分,仍可能殘留毒素,需整份丟棄;米面、干貨應真空密封保存;冰箱內熟食與生食應分區存放;蔬菜、瓜果等應去除根莖或表皮泥土后儲存;每周應及時清理過期食品。

5.中西結合,有效防病抗病

中醫認為,“濕邪”環境與霉菌致病性密切相關,可通過內外兼調提升抗病能力。

取艾葉30克、蒼術15克,每周熏蒸房間2次,能有效清除室內空氣霉菌總數,改善室內微生態。

日常飲食中,以薏苡仁、赤小豆、山藥煮粥,配合荷葉陳皮茶,有助于健脾祛濕,改善人體內環境。

6.自我保護,及時就醫干預

老年人、術后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應避免接觸霉變物品,必要時佩戴N95口罩。若出現持續咳嗽、低熱、皮疹等,需及時就醫排查感染風險。

此外,可適當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有利于扶助正氣,提升機體抗病能力。

醫生提醒,清除霉斑時,不能直接用濕布擦拭,水分會加速孢子擴散,應先用干毛巾等工具清理表面霉菌后,再使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僅用清水清潔,也無法殺滅霉菌孢子。

操作時務必佩戴口罩及手套,注意個人防護,直接接觸霉菌可能引發過敏或感染。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寧彩紅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寧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