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鴻

單位:湛江市第四人民醫院

猴痘病毒是一種屬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的病毒,它具有雙鏈DNA基因組,全長約197kb,猴痘病毒呈球形,直徑約為200-300納米。以下是關于猴痘病毒的相關知識科普:

一、病原學特征

1.猴痘病毒分為兩個進化分支:分支I和分支II(IIa和IIb)。

2.引發2022年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區猴痘暴發疫情的毒株為IIb分支。

3.該病毒耐干燥和低溫,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體表面可生存數月。

4.病毒對熱敏感,加熱至56℃30分鐘或60℃10分鐘即可滅活。

5.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劑及紫外線可有效滅活病毒,對過氧化氫、次氯酸鈉、戊二醛等敏感。

二、流行病學特征

1.傳染源:目前認為非洲嚙齒類動物可能是其自然宿主。人類感染主要通過與感染動物或人際間的密切接觸傳播。

2.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種過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高風險人群包括與猴痘患者密切接觸的人、醫護人員、兒童、孕婦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三、臨床癥狀

1.潛伏期:猴痘病毒的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

2.早期癥狀:可能出現發熱、頭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結腫大等。

3.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熱退后出現,經過斑疹、丘疹、水皰、膿皰、結痂至痂皮脫落幾個階段。皮疹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門、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痂皮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

四、主要危害

1.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猴痘病毒感染通常是輕微的,癥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這些癥狀通常在幾天到兩周內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是,對于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如兒童、老年人和艾滋病患者等,猴痘病毒感染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并發癥等。

2.由于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屬于同一家族,因此它也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生物武器。如果被用作生物武器,猴痘病毒可以引起大規模的疫情和死亡。

五、預防與治療

1.預防:主要措施包括注射疫苗、避免與感染源接觸、注意個人衛生、增強身體抵抗力以及加強宣傳教育等。

2.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采用對癥支持治療。對于發熱患者,可使用退熱藥物;對于皮疹患者,需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和避免抓撓;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充足的水分攝入也有助于病情恢復。

以上是關于猴痘病毒的知識科普,如有疑慮或癥狀出現,請及時就醫并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預防。

【圖片來源 網絡】

來源: 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