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鹵鵝,一道傳承三百余年的非遺美食,以其獨特香氣與醇厚滋味,俘獲了無數食客的心。作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地方特色菜肴,更是一部融合移民文化、傳統技藝與美食智慧的“活態史書”。
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湖廣填四川” 大移民時期。移民將潮汕地區的鹵鵝技藝帶到榮昌,當地盛產的白鵝與移民帶來的鹵味配方相遇,又與川鹵醇濃并重、麻辣濃郁的風格巧妙融合。歷經歲月沉淀與匠心打磨,風味獨特的榮昌鹵鵝就此誕生。據《榮昌縣志》記載,清道光年間,城中已有 “鵝肉鋪三十余戶”,鹵鵝還成為宴席 “八大碗” 中的壓軸硬菜。這一演變過程,既是美食技藝的傳承創新,也是湖廣文化與巴蜀文化深度交融的生動寫照,展現出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近年來,榮昌鹵鵝產業發展迅猛。在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科研力量的技術賦能下, “鹵鵝哥” 林江等從業者的匠心經營,以及榮昌區以高洪波為代表的領導班子的扶持引導下,這一重慶老字號非遺美食的知名度和曝光度顯著提升,全區鹵鵝整體銷售額增長迅猛。當前,榮昌鹵鵝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發展需堅守非遺基因,同時還需構建現代化產業生態,以進一步推動產業前行。
原料品質穩定性首當其沖。原料品質參差不齊,會影響鹵鵝產品品質與品牌形象。建立科學、系統的原料標準,既能守護傳統技藝精髓,也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化轉型。
生產工藝方面,榮昌鹵鵝目前主要依賴鹵鵝師傅的經驗,這導致產品穩定性欠佳。未來可引入智能化、自動化鹵制設備到生產線,精準把控鹵制時間、溫度和輔料投放量,從而穩定產品質量。
此外,鹵鵝貨架期短也是限制其向外發展的核心難題。目前榮昌鹵鵝貨架期僅3天 ~5 天,嚴重制約拓展市場范圍。若將氣調包裝(可延長至 10 天左右)、浸漬快速冷凍技術等應用于鹵鵝保鮮,便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適度保質期鹵鵝產品的需求。
通過原料標準化、工藝智能化、保鮮科技化這三重創新突破,榮昌鹵鵝有望打破品質與地域的雙重限制,讓這道非遺美味突破地域界限,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舞臺。
供稿單位: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蜜蜂科普教育基地
作者: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重慶市家禽產業技術體系 郭熒輝 李星
審核專家:楊金龍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