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是梅毒(由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在二期階段的典型皮膚表現,因其形態多樣、容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被稱為“千人千面”。
1. 梅毒疹的特點
- 無痛無癢:大多數梅毒疹不伴隨疼痛或瘙癢,容易被忽視。
- 形態多變:可表現為紅斑、丘疹、斑丘疹、膿皰、鱗屑狀皮損等,甚至類似濕疹、銀屑病、玫瑰糠疹等皮膚病。
- 分布廣泛:常出現在軀干、四肢、手掌、腳底(手掌/腳底紅斑是典型特征),也可能累及口腔、生殖器等黏膜部位。
- 自限性:即使不治療,皮疹也可能在數周內自行消退,但梅毒螺旋體仍在體內潛伏,病情會進展。
2. 梅毒疹的“千人千面”表現
- 玫瑰疹型:軀干和四肢近端出現淡紅色或銅紅色斑疹,類似病毒性皮疹。
- 丘疹型:凸起的紅色或褐色丘疹,表面可能有鱗屑。
- 膿皰型:較少見,類似痤瘡或毛囊炎。
- 扁平濕疣:生殖器或肛周潮濕區域的扁平丘疹,表面濕潤,傳染性極強。
- 黏膜損害:口腔、咽喉部黏膜出現灰白色糜爛(黏膜斑)。
3. 容易誤診的疾病
梅毒疹常被誤認為:
- 玫瑰糠疹
- 藥疹
- 銀屑病(牛皮癬)
- 濕疹
- 手足癬(但梅毒疹不伴隨真菌感染)
4. 關鍵識別點
- 高危行為史:有不安全性行為、多個性伴侶或性伴侶感染梅毒。
- 手掌/腳底皮疹:出現不痛不癢的紅色或銅紅色斑疹、丘疹。
- 全身淋巴結腫大:常伴隨無痛性淋巴結腫大。
- 梅毒其他癥狀:如發熱、乏力、頭痛等(類似流感)。
5. 確診方法
- 血清學檢測:通過抽血檢查梅毒抗體(如TPPA、RPR/TRUST),是確診的金標準。
- 暗視野顯微鏡:取皮損滲出液直接觀察梅毒螺旋體(適用于早期黏膜損害)。
6. 治療與預后
- 首選青霉素:如芐星青霉素肌注,早期治療可完全治愈。
- 定期隨訪:治療后需定期復查抗體滴度,確保療效。
- 性伴侶篩查:所有性伴侶需同時檢查治療,避免交叉感染。
7. 重要提醒
- 不可自愈:皮疹消退≠痊愈!未治療的梅毒會進展至三期,損害心臟、大腦、骨骼等。
- 隱匿性強: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癥狀,僅靠血液篩查發現。
- 預防關鍵: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避孕套)、避免高危接觸、高危人群定期篩查。
參考文獻: 朱學駿. 中國皮膚病性病圖鑒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9. ISBN 9787117287869.
來源: 自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