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麻醉醫生好像他們是醫院里“最神秘”的一群人,一身綠衣戴著口罩與手術帽常年待在手術室,他們如同神秘的“魔法師”一樣,在手術室里施展著各種能讓患者在手術中“沉睡”,免受疼痛折磨的神奇“魔法”————麻醉。

接下來,讓桃源縣中醫醫院通過本文來全方位解讀這些不同的魔法帶來的各自“魔力”。

什么是麻醉?

“麻醉”是“麻”與“醉”的有機結合體,“麻”即無痛,“醉”即意識消失。1846年,美國醫生莫頓首次成功使用乙醚麻醉,開創了現代麻醉的先河。

而在我國,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華佗早在1800多年前就發明了“麻沸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劑。華佗用麻沸散成功完成了剖腹、截肢等復雜手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現代麻醉技術雖然更加先進,但其核心目標與麻沸散一致:讓患者在手術中放松、不痛、不亂動。

麻醉醫生不僅負責手術中的麻醉,還貫穿術前評估和術后恢復,確保患者安全。從麻沸散到乙醚麻醉,再到現代麻醉技術,人類不斷探索減輕手術痛苦的方法,推動了醫學的進步。

全麻、局麻、椎管內麻醉……不同的麻醉方式如同魔法師手中的各式“魔法”,各具特點,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手術。

全身麻醉:深度睡眠下的安心之選

全身麻醉,簡稱全麻,是指通過呼吸道吸入、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將麻醉藥物送入體內,使中樞神經系統暫時受到抑制。

通俗點講,全麻就是“睡一覺”,患者像睡著了一樣,手術過程中,患者對任何刺激都沒有意識及反應,麻醉醫生會時刻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為患者的安全保駕護航。

全身麻醉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手術,是一種安全且常用的麻醉方式。

椎管內麻醉:清醒狀態下的“半身麻醉”

區別于全身麻醉的“半麻”專業術語稱之為椎管內麻醉,顧名思義,就是將局麻藥注射到手術患者腰椎間隙,只麻醉下半身,不麻醉上半身的麻醉方法。

手術過程中,術者是清醒狀態。在椎管內注入麻醉藥物以后,患者通常會感到下肢或者臀部等部位發熱、麻木、痛覺消失、不能運動,甚至會感覺不到下肢的存在。

主要應用于下肢、盆腔、腹部手術,如剖宮產、膝關節置換、前列腺手術等。

神經阻滯麻醉:精準手術部位的“靶向麻醉”

這種方法有點像是給身體的某個神經“戴上了手套”,讓它暫時不能傳遞疼痛信號。醫生會準確地找到負責傳遞疼痛信號的神經,然后注射麻醉藥物來“封鎖”它。

患者通常也是清醒的,但那個被“封鎖”的神經所控制的區域不會有痛感。

這個麻醉很神奇,哪里需要手術,就在其神經支配區域給予麻醉藥物,便可以麻醉指定的肢體,如上肢、下肢等。

局部浸潤麻醉:小手術的“點對點”防護

簡單來說,就是手術醫生在手術區域周圍,通過注射器將局部麻醉藥物逐點注入組織中,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常用的局部麻醉藥物包括鹽酸利多卡因、羅哌卡因等。

局部浸潤麻醉主要適用于一些體表的小手術或局部的診斷性操作,如皮膚活檢、皮膚局部膿腫切開、脂肪瘤切除、牙科手術(如拔牙、補牙等)以及有創的檢查和治療等。這些手術通常較為短小、淺表,且不需要全身麻醉。

聯合麻醉:靈活組合的“復合魔法”

聯合麻醉是指使用了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麻醉方式的麻醉。

隨著快速康復(ERAS)理念的普及,聯合麻醉在臨床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如全麻聯合椎管內麻醉(硬膜外或腰麻),既能保證手術操作無痛、肌松,又能提供良好的術后鎮痛;局麻聯合神經阻滯,既能精確控制手術區域,又能擴大麻醉范圍。

如何選擇最適合患者的麻醉方式,患者及家屬應充分聽取麻醉醫生的意見,因為麻醉醫生要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疾病情況、手術要求、患者意愿、麻醉條件以及人員配備等眾多因素。

沒有最好的麻醉方法,只有更適合患者的麻醉方法。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桃源縣中醫醫院 麻醉手術部 郭金凱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桃源縣中醫醫院 郭金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