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來源于億萬年前的海水,隨著地殼的運動、時間的演變,從海鹽變成湖鹽、井礦鹽。

海鹽指用海水直接晾曬的鹽,將海水引入方塊狀的鹽田,經過日曬風吹將水分蒸發,剩下的鹽水高度濃縮結晶形成海鹽。

直接晾曬的海鹽不能直接食用,在合肥市就發生過海鹽中毒事件,因為海水里除了氯化鈉,還有超標的硫酸鎂、氯化鎂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海鹽還需要經過提純、過濾加工后才能食用。

億萬年間,地球的地殼都在不斷的運動,隨著地殼的運動會把海水圍在陸地上形成咸水湖。

隨著水分蒸發,咸水湖就會變成鹽湖。在我國的西北地區,由于干旱少雨,就有很多著名的鹽湖,如青海的茶卡鹽湖,淺淺的鹽水下是厚厚的鹽殼,水面像鏡子一樣反射藍天、白云、遠山,被稱為“天空之鏡”。

在國外干旱少雨的地區也有鹽湖形成,如世界最低的湖泊—中東地區的死海。

還有美國鹽湖城的鹽湖,水分基本被蒸發,只剩下平坦的鹽殼。

鹽殼如果再隨著地殼的運動,被埋入地下,受地殼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的擠壓就會形成鹽的化石—巖鹽。

對埋藏在地下很深的巖鹽,開采方式是鑿一口井,往鹽層灌水,將鹽層融化,再把鹽水抽上來過濾提純加工,這樣生產出來的鹽就叫井礦鹽,如安徽定遠、四川自貢就是這樣生產。

埋藏在地表較淺的巖鹽可以直接開采,如智利和巴基斯坦就有這樣的鹽礦,巴基斯坦的鹽礦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又因為這種鹽的顏色粉紅像玫瑰色,也被叫做喜馬拉雅玫瑰鹽或喜馬拉雅粉鹽,這種粉色來源于所含鐵元素氧化的顏色。

喜馬拉雅玫瑰鹽在巴基斯坦當地價格非常便宜,哪怕運到國內后,每公斤也才1-2塊錢,進口主要用途為牲畜舔鹽、裝飾材料、工藝品等。

因為這種玫瑰鹽很漂亮,晶瑩剔透,很多中國人沒見過,被一些不良商家裝在純英文的瓶子里賣出了高價,成本1-2塊錢的玫瑰鹽,經過包裝賣出了每公斤200-300元的高價。

2022年,光明網對此事做了報道,除了喜馬拉雅玫瑰鹽還有夏威夷黑鹽、夏威夷紅鹽等種從國外進口、五顏六色、價格昂貴的鹽,統稱“網紅鹽”。這些鹽都不能吃!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鹽》GB2721-2015的規定,食用鹽感官指標-色澤為白色,因為純凈的氯化鈉就是白色的,網紅鹽因為其含有各種雜質,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

下面,讓我們來戳穿這些“網紅鹽”的噱頭。

根據美國FDA官網《彩色海鹽行業指南》顯示,夏威夷黑鹽就是粗制海鹽加上木炭混合染色,夏威夷紅鹽就是粗制海鹽加上紅色的粘土混合染色,這么一番操作后,原本不值錢的粗鹽、木炭、粘土身價就翻了幾百倍,當然也不符合食鹽安全國家標準,不能食用。

再看從意大利進口的調味鹽,經溶水實驗,瓶底部有粉色的沙礫,因為玫瑰鹽從鹽礦直接開采,未經提純處理,所以含有沙粒等異物。

“網紅鹽”不僅現代有,古代也有,古代的網紅鹽就是現在每家每戶吃的精鹽。古人吃的鹽都是粗鹽和鹵水,直到唐朝中后期,唐朝人才掌握了把食鹽精煉的技術,但是產量很少價格昂貴,只能供達官貴人享用。詩仙李白在一次宴會中,看見一碟潔白的精鹽,便忍不住吟詩一首:“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嬌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拿楊梅沾著精鹽下酒吃,唐朝人就懂得水果沾鹽越吃越甜的道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普通家庭才都吃上了精鹽,因為精鹽的大規模生產是現代工藝,筆者記得小時候在奶奶炒的蛋炒飯里,就經常能咬到沒有化開的粗鹽粒子,咬到會感覺很咸,現在的孩子們是沒有這種體驗了。

有位內蒙古的網友,看到網紅鹽的報道評論說老祖宗花了上千年讓你們吃上細鹽,你們現在又倒回去了(吃沒有任何加工處理的粗鹽)。

最后提醒各位看官,凡是看見帶有各種顏色的鹽,都不要購買食用。

作者:方巖

來源: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