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陜西宜川縣的黃河壺口瀑布迎來一年一度的桃花汛。黃河水激流奔騰、聲若雷動,兩岸山桃花灼灼明艷、搖曳生姿,強烈的反差碰撞出意外的和諧。

您可知,汛期何止盛夏獨有?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間,有史料記載的黃河下游決溢有一千五百多次,大的改道有百余次。北宋以后,決溢頻繁,沖淤之處良田盡毀、城鄉(xiāng)湮沒,餓殍滿地、哀鴻遍野。因此黃河水情的測報與水患治理自古就是歷代朝政任務的重中之重。

在當代防汛體系中,衛(wèi)星、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等防線層層構筑,人們已能牢牢掌握洪水的動向。那在古代,有哪些防汛預報預警機制?

請隨我們一同探索黃河的汛期奧秘。

01

黃河洪水水情規(guī)律與命名

1 春秋戰(zhàn)國

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首開先河定義洪水為"暴漲溢槽,漫淹平原丘陵"的自然現(xiàn)象。同期問世的《莊子?秋水》載:"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孟子?離婁下》稱:"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這些典籍印證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已有秋汛的概念。

至東漢,如《漢書?溝洫志》載錄的治河方略:"來春桃花水盛,必羨溢",先賢通過觀測春水漲落周期性規(guī)律,已有桃汛概念。

2 北宋

北宋治水官通過系統(tǒng)觀測黃河中下游物候與水情的關聯(lián),科學歸納出全年各月水汛漲落規(guī)律。以最具物候特征的意象冠名汛期,精準標定汛期時序、成因與特性。

宋人還發(fā)現(xiàn)了黃河水情的一般規(guī)律:立春時(2月初),河水上漲一寸(約3.3厘米),夏秋之際河水上漲一尺(約33厘米)。

02

黃河“四汛”

“桃、伏、秋、凌”四汛的初步劃分,也是在宋朝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這種對河水依季節(jié)不同的細致分析,使下游兩岸人民掌握了河水漲落的特性,爭取了防御洪水的主動權。

桃汛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中國北方的春天往往是從一場桃花汛開始的。每年農(nóng)歷二月底到三月初,黃河上游內蒙古河段冰凌消融,形成春汛。春汛流至中下游時,恰逢沿岸山桃花盛開,就被冠以一個美麗的名字——桃花汛。

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

——唐·杜甫

怕煙江渡后,桃花又泛,宮溝上、春流緊。

——宋·吳文英

伏汛

特指每年7月至8月關鍵汛段。這是黃河的主汛期,亦是暴雨致洪高發(fā)期。其洪水不僅峰高量大、來勢迅猛,更具毀滅性沖擊力,對防汛體系構成嚴峻考驗。據(jù)史料記載,黃河下游重大決口改道事件多集中爆發(fā)于該時期。

黃河壺口瀑布伏汛

秋汛

多集中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汛情主要受華西秋雨誘發(fā)。典型記載如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九月下旬,黃河突發(fā)特大洪災,致使河南陜縣老城西、山西平陸縣東北及河南孟縣等地遭洪泛侵襲。開元三年(946年)八至九月間,黃河在河南武陟縣至山東聊城段頻發(fā)四次決堤,累計八處潰口,顯系持續(xù)性秋雨疊加引發(fā)的連鎖災情。

凌汛

凌汛是黃河下游東壩頭以下河段和寧蒙河段“幾”字灣上的又一重要汛期。這些河段南北溫差大,冬天結冰時下游先凍住,冰面慢慢往上游延伸;春天化凍時上游先解凍,冰塊順著河水往下沖。如果天氣突然變暖,上游化凍太快,大量冰塊沖到還沒解凍的下游河段,就像路上突然堵車一樣,冰塊在狹窄處越積越多,把河道徹底堵死。河水被堵得沒處流,水位就會暴漲,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fā)冰水漫堤或堤防決口的風險。

03

黃河汛情奏報制度及其完善

汛情的奏報簡稱報汛。報汛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秦律》明確規(guī)定各郡縣必須實時上報轄區(qū)內的水位數(shù)據(jù)與降雨情況。

01

北宋

北宋時,報汛制度初步建立。中樞機構頒詔明確要求黃河、汴河沿岸州縣主官實施水位動態(tài)監(jiān)測,并加授河堤使職銜專司防汛事務。

02

金代

金代則以法令的形式將每年農(nóng)歷五月至七月劃為法定"漲水警戒期"。其間沿河州縣須全員進入防汛備戰(zhàn)狀態(tài),對于水位異常、漫灘漫堤等險情須實時奏報。

03

明代

明萬歷年間,仿照邊疆軍情的傳遞系統(tǒng)來上報汛情,上自潼關,下至宿遷,每30里為一節(jié),一晝夜行駛500里。如此可在大水到達前將水汛信息送達目的地,以使該地區(qū)有所籌劃。

后來,治水專家潘季馴提出了一套新的防汛報警方式:河防一旦出險,必須以掛旗、掛燈和敲鑼等方式加以通報,以便下游地區(qū)及時做出回應和進行防護。

潘季馴巡河

04

清代

清代,汛情奏報制度日臻完善,報汛范圍逐步擴展。明代報汛的最上游為潼關,清代則使之進一步向中上游延至蘭州。

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在沁河、洛河等支流設立水志樁,記錄水位變化。當時還采用"羊報"傳遞水情:用羊皮做成筏子,水兵帶著刻有水位的標簽順流而下,從河南開始沿途投擲標簽預警。

羊報

清末,電報、電話等先進的通信工具取代了原來的步警、馬警、敲鑼、鳴號等水情傳遞方式,報汛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大為提高。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使用電報傳遞水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開始在長江、黃河中下游架設有線電話。此后,大江大河的水情可隨時奏報。

從先秦的物候觀察到清代的電報傳訊,都見證了古人順應天時的智慧與改造自然的勇氣。今日,衛(wèi)星云圖等科現(xiàn)代科技守護大河安瀾的同時,古老智慧依然在汛期漲落間生生不息。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