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黃姑中學退休教師姚愛英,是航天科普的名人,她還有一個響亮的稱號:“中國民間航天教育第一人”。

三十年如一日,她帶著學生們"不追歌星追科星",編教材、作宣講、建基地,在浙江鄉村播撒航天火種,無數孩子因她仰望星空,點燃航天夢。

姚愛英和小朋友們一起看航天小作品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4月24日,恰逢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潮新聞對話姚愛英。74歲的她說,自己依然懷有一個航天夢,“我這輩子的航天夢,就是希望讓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學習航天精神,為國家做貢獻。”

一封信,點燃“追科星”的火種

“敬愛的科學家爺爺奶奶,當今社會‘科星’最亮……因為有了你們,中華民族才屹立于世界東方。” 回憶起當年孩子們寫給航天員的信,姚愛英依舊記憶猶新,每一個字都仿佛刻在她的心上。

20世紀90年代初,“追星”熱潮在各大學校風靡,許多學生沉迷其中。

“學生們的課本上都貼滿了港臺明星的照片,還有孩子請假去‘追星’,跑到縣城唱卡拉OK。”彼時,擔任班主任的姚愛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嘉興市第一中學的學生來姚愛英家

1992 年,中國航天成功發射“澳星 B1”,這一壯舉震撼全國,也讓姚愛英深受觸動。

她意識到,“航天人那種克服萬難、愛國奉獻的精神正是孩子們所需要的”,于是決心引導孩子們正確 “追星”,以航天人為榜樣。

“不追歌星追科星!”她組織學生們給航天科學家寫信,善良的孩子們還拿出自己的零花錢,聲稱要給科學家們“買水果”。336個孩子你一分、我一毛,最終籌措了181.2元。

“我找來一個大信封,把孩子們的零花錢夾在慰問信里,厚厚一疊,拿去郵局寄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姚愛英說道。

不久后,姚愛英及黃姑中學的同學們就收到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的回信。紙短情長,這封書信開啟了姚愛英與中國航天人30多年的深厚友誼之路。

姚愛英說話的時候,不緊不慢,即使被打斷,也會耐心解釋。這是她30年來做航天科普留下的習慣。

姚愛英給參觀者講解

這些年來,她始終堅持推行“學科星”航天科普教育,開展航天講座600余場,還是2024年度浙江省“我為科普代言”top10。

為了讓“追科星”的熱情持久,姚愛英還將航天科學家的故事編寫成《學科星》等4本校本課程,創作了25首航天主題校園歌曲。

在她的引導下,學生們還自主成立了機器人、航船航模及天文小組等各類科技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活動。

33次北上,把課堂搬到科學家面前

1994年1月,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邀請,姚愛英帶著平湖的孩子們,奔向北京。

從火箭的發動機到火箭組裝車間,從歷史一路講到當下,從航天起步談到經濟投入……回想起那次航天科學家面對面的“授課”,姚愛英依舊歷歷在目。

“我們是從小農村來的,但是大專家們卻向我們敞開了心扉,我當時非常感動。”

姚愛英帶師生在北京航天大院與老專家交流

從那以后,她一直帶領學生北上參觀學習,和科學家們面對面交流。中國航天人也應邀30余次南下平湖,傳授航天知識,激勵新一代科技人才。

“車票可以改簽,但夢想不能。”記憶回到2024年,山東德州一場地震,擾亂了姚愛英帶孩子們前往北京的行程。

候車廳里人群躁動,當得知火車因地震停運的消息后,姚愛英決然拍板:“改乘飛機!”

姚愛英迅速與同行老師商討方案,決定將孩子分批行動,即刻著手買飛機票。她深知孩子們對這次出行滿懷憧憬,絕不能讓夢想因這場意外而輕易擱淺。

姚愛英帶師生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向張履謙院士等學習

在改乘飛機過程中,姚愛英跑前跑后,協調各方資源,確保每個孩子都能順利成行。幾經輾轉,這群來自平湖的少年,懷揣著對航天的向往,順利抵達北京。這是姚愛英第33次帶著孩子們去往北京。

“其實每次去北京都有不同的困難,但孩子們回來有收獲,這就值得。有個孩子還對我說,我長大后要考進航天的大學,做一名航天人。”姚愛英說道。

為什么一定要帶著平湖的孩子去北京?

面對這個問題,姚愛英的語氣里多了幾分嚴肅,“帶著孩子們去很辛苦,責任也很重,北京有著豐富的航天資源,不僅僅是為了去北京,而是希望能夠讓‘航天夢’真正在孩子們心中立下,實地感受航天人的精神。”

如今,姚愛英仍在緊鑼密鼓籌備下一次的“進京之旅”。她說,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就像是看到一株株航天幼苗,這就是夢想照進現實的希望。

千畝基地,承載夢想的沃土

每至周末,中國航天科普館內便人頭攢動,孩子們在 “天宮”對接模擬艙前早早排起了長龍,臉上寫滿了對未知的憧憬與好奇,歡聲笑語回蕩在整個場館。

姚愛英的家,離科普館僅 15 分鐘車程,只要得空,她便會去基地看看。

“航天科普,僅靠口口相傳是不夠的,必須要打造陣地,讓航天精神更加真實可感。”為了擴大教育面,2009年,姚愛英提出在平湖建立“兩彈一星”功勛館和航天科普館的建議,航天領導和專家們特別支持。

姚愛英給參觀者講解

終于,2021年6月,全國首個落戶鄉村的綜合性航天科普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航天科普館掛牌成立。

揭牌儀式上,當紅布徐徐落下的那一刻,她不自覺眼眶濕潤,“這是航天科普的一大進步,有了這個基地,就會有更多的人來,航天科普就更有希望了。”姚愛英說道。

如今,這座位于鄉間的科普館,已經成為了“航天熱門打卡地”。到目前為止,中國航天科普館已接待參觀研學團隊800多批次,參觀人數約20萬。

姚愛英帶師生在錢學森故居前學習

除了中國航天科普館,姚愛英還成立了“星星火炬個人工作室”,帶著她的“航天教育夢”走出平湖,在嘉興、溫州、金華等地牽頭建起了11個航天科普特色教育基地。

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姚愛英又收到了個好消息。“在平湖市等各級領導的支持下,中國航天科普基地擴大1000畝地的事情,已經談好了。接下來的目標就是籌備基地擴建的事情,持續完善科普基地,把航天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雖然已經74歲了,孩子們都希望我能休息,但只要還能出一份力,為航天科普努力的腳步就不會停。”姚愛英說道。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離開這個世界,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做了一輩子航天科普’。真的,我把我的所有,都投在了這里。”

來源: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