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根據《網絡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公安部網安局近日發布了一則警示消息。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共有67款移動應用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移動應用檢測時間為2025年3月1日至2025年4月8日。
此次被通報的移動應用涉及多種類型,問題多樣,共分為12類。包括在App首次運行時,部分應用未通過彈窗等明顯方式提示用戶閱讀隱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規則;以默認選擇同意隱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戶同意等。(具體名單請在“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中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個人隱私的暴露隱藏在許多不易察覺的細節之中,而這些細節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然而,它們卻可能成為隱私泄露的源頭,對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構成威脅。
(圖源:視覺中國)
存儲與照片訪問權限
在移動應用生態中,應用申請存儲權限是既敏感又關鍵的問題。此權限請求一般是為了使應用可以訪問用戶設備上的各類數據,照片、視頻、個人文檔、下載文件等都涵蓋在內。
不過,一旦此類訪問權限遭到濫用或是被惡意利用,就很可能會給用戶帶來極為嚴重的隱私和安全方面的風險。
防護建議:
在安裝應用時,仔細審查其請求的權限,確保僅授予必要的存儲訪問權限;使用手機的安全設置,對敏感文件進行加密,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
位置信息權限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定位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位置信息被頻繁地收集和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位置信息的非法使用已形成黑色產業鏈,從商業機構的數據倒賣到犯罪團伙的定位追蹤,信息泄露風險正以多元化形態威脅著我們的安全。
防護建議:
在位置權限中僅開啟模糊定位權限,避免暴露精確的位置信息;僅在應用功能確實需要時授予位置權限,并選擇“僅在使用應用時”提供位置信息的選項;在手機設置中,定期審查并管理應用的位置權限,及時撤銷不再需要的權限。
不安全的網絡連接
公共WiFi的便捷性確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由于公共WiFi網絡通常缺乏加密保護,黑客可以輕松截取用戶在網絡上的數據傳輸,從而獲取敏感信息。
尤其是在進行網購、網上銀行等操作時,使用不安全的網絡連接風險更大,不法分子可以通過中間人攻擊,截取用戶的銀行賬戶信息和口令。
防護建議:
日常應避免使用公共WiFi進行敏感操作,如網購等。如果必須使用公共WiFi,則盡量不傳輸敏感信息,特別是涉及個人賬戶、口令及隱私方面的信息,以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社交媒體的不當使用
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的照片、位置、日常動態等,都會成為潛在的安全隱患。不法分子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公開信息,獲取用戶的生活習慣、家庭狀況等,從而進行精準的詐騙活動。例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家庭度假照片,可能會暴露家庭成員的具體行蹤。
防護建議: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信息時要保持謹慎,不要公開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定期檢查隱私設置,確保只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個人資料和動態。例如,在分享旅行計劃時,讓親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即可,而不是向所有人公開。
不管理手機剪貼板
復制粘貼雖能帶來簡單快捷的操作體驗,但剪貼板卻也可能成為隱私泄露的 “快車道”。因此,請記得定期清空剪貼板,避免讓敏感信息長時間停留在上面。
防護建議:
手機輸入法隨便用
手機中的智能輸入法雖便捷,卻也可能暗藏風險,它存在偷偷記錄聊天內容的可能。因此,大家在使用時要選擇信譽良好的輸入法,并做好權限管理,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隱私泄露,確保自身信息安全,做到萬無一失。
防護建議:
自動填充密碼“不省心”
自動填充密碼確實省心,但其背后暗藏風險。一旦被黑客盯上,你的賬戶安全防線可能被輕易突破。因此,定期更換密碼至關重要,安全需自己掌握。
防護建議:
在移動應用生態里,保護個人信息刻不容緩。從權限管理到網絡安全,從社交分享到設備使用,處處需謹慎。提高安全意識,積極采取防護措施,才能在暢享科技便利的同時,守護個人隱私。讓我們行動起來,共筑安全防線,為移動生活加把“安全鎖”。
來源:“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公眾號、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電信”公眾號等
編輯:段大衛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