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生命的精密系統中,心臟始終扮演著無可替代的核心角色。這個拳頭大小的器官不僅是維持生命運轉的動力源泉,更承載著人類最豐富的情感體驗。然而,對于全球數以萬計罹患終末期心力衰竭(心衰)的兒童而言,這顆“引擎”的衰竭意味著生的希望日漸渺茫。

近期,中國醫學界傳來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成功為一名7歲患兒植入全球首個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兒童專用磁懸浮“人工心臟”。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際空白,更讓無數心衰兒童家庭看到了曙光。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博弈

心衰并非成人專屬的“健康殺手”。在中國,每年約有4萬名兒童因心衰住院,其中7%~10%的患兒病情已進展至終末期,亟需心臟移植。但現實殘酷得令人窒息,全國每年兒童心臟移植手術不足百例。供體稀缺、匹配困難、手術風險高,如同一道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將許多患兒擋在生存線之外。

對于這些孩子,傳統的治療手段往往捉襟見肘。藥物僅能暫時緩解癥狀,體外膜肺氧合雖能短期替代心肺功能,但長期使用易引發感染、出血等并發癥。更棘手的是,現有“人工心臟”多針對成人設計,體重低于15 kg的患兒因胸腔狹小、血管纖細,幾乎“無泵可用”。

45****克的微型“生命泵”如何煉成?

“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他們需要專屬的‘人工心’。”這是董念國教授團隊始終堅持的理念。2021年,協和醫院聯合醫療器械公司**,啟動了全球首個針對低齡患兒的磁懸浮心室輔助裝置研發項目**。這場攻關的難度超乎想象:既要將裝置體積壓縮至極限,又要確保其穩定性、耐久性足以支撐脆弱的小生命。

團隊從磁懸浮技術入手,這是第三代“人工心臟”的核心優勢。與傳統機械軸承相比,磁懸浮泵無需物理接觸,能極大減少血液損傷和血栓風險。**但如何讓它在兒童體內“安家”?**研究人員歷經3年迭代,將泵體重量從90 g減至45g(相當于一顆雞蛋的重量),直徑縮至2.9 cm,僅占成人泵體積的一半。泵頭尺寸需匹配兒童胸腔結構,導線規格要適應纖細血管,轉速調控必須精準至每分鐘1500~3600轉,以避免過度泵血導致臟器損傷。

此外,團隊還攻克了能耗與續航難題。新型裝置電池續航時間更長,穩定性足以支撐患兒轉運;其生物相容性設計能最大程度減少排異反應。

一場生命的接力賽

2025年3月,這項技術迎來了它的首位受益者——7歲的俊俊。這名來自山東的男孩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依賴體外膜肺氧合維持生命。由于O型血供體稀缺,他的病情已不允許漫長等待。協和醫院團隊當機立斷,為他植入這顆45 g的“中國心”。

手術持續了5h,當磁懸浮泵開始運轉,俊俊的心臟在“人工心”輔助下逐漸恢復跳動。術后第二天,他脫離呼吸機;第五天轉入康復病房。這顆微型裝置不僅為他贏得了等待移植的時間,更讓衰竭的心肌有了修復的可能。

俊俊的故事并非孤例。該項目將聯動全球19家頂尖醫療機構開展多中心研究,未來將有更多患兒受益。

人工心臟的“中國方案”啟示錄

過去,中國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長期依賴進口;如今,從成人到兒童“人工心”的連續突破,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從0到1”的原創能力。

對于公眾而言,這一進展也帶來重要啟示:心衰兒童的早診早治至關重要。若孩子出現持續呼吸困難、乏力、生長遲緩等癥狀,需警惕心肌病變。盡管“人工心臟”為終末期心衰提供了“橋梁治療”,但心臟移植仍是最終解決方案。提高器官捐獻意識、完善兒童移植體系,仍是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醫學的進步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堆砌,而是對生命最熾熱的敬畏。45 g的“人工心”,托起的是千萬家庭的希望,也承載著一個健康中國的未來愿景。當科技與人文在此交匯,我們終將相信:每一顆童心,都值得全力守護;每一次心跳,都能奏響生命的強音。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