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專家:陳進

單位:柳州市柳江區人民醫院 藥劑科

圖片來源:AI生成

一、門診里的“菌群困惑”

上周三上午,55歲的劉阿姨拎著鼓鼓的塑料袋沖到咨詢窗口,嘩啦倒出十幾盒益生菌:“陳藥師,您說這‘好細菌’怎么越吃越不管用?”她指著產品包裝上的“500億活菌”“進口菌株”直嘆氣。劉阿姨的疑問,背后折射出大眾對腸道菌群認知的不足。實際上,我們的腸道內正上演著一場復雜的微生物“權力游戲”。我詢問她的飲食情況,得知她早餐吃油條配咸菜,午餐點外賣麻辣燙,晚餐就用白粥湊合,這是典型的“補菌不養菌”情況。這讓我想起《權力的游戲》里的守夜人軍團:再精銳的士兵,沒有糧草支援也會倒戈。

這種場景每周都在上演。很多人不知道,腸道里住著約 100 萬億微生物,這個數量比地球上所有沙子的顆粒數還要多,它們的總重量相當于一臺常見的智能手機,時刻在我們體內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片來源:AI生成

二、你的腸道里住著三大“家族”

1.守護家族(益生菌)

守護家族(益生菌)是腸道菌群中的忠誠衛士,在維護腸道健康方面起著基礎性的關鍵作用。它們如同北境的史塔克家族,堅定地守護著腸道的和平與穩定。它們能:

·合成維生素B、K:維生素 K 對于人體的凝血功能至關重要,缺乏它可能導致凝血異常,容易出現出血不易止住等問題,而我們每天所需的約 10μg 維生素 K,全部依賴腸道內的益生菌合成。

·分解膳食纖維產生“能量貨幣”丁酸:作為結腸上皮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這種短鏈脂肪酸具有維持腸道屏障功能、調節免疫反應和抗炎等重要生理作用。實驗數據顯示,每克膳食纖維平均可代射產生約0.5克丁酸,根據成年人日均推薦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計算,理論上可為腸道提供12-15克丁酸。

·訓練免疫系統識別敵我:腸道作為人體最大免疫器官(含超70%的免疫細胞,主要分布在派爾集合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組織中),益生菌可刺激樹突狀細胞分泌IL-10、TGF-β等調節性細胞因子,促進調節性T細胞分化,建立免疫耐受機制,同時增強IgA分泌和自然殺傷細胞活性以應對外源病原體。

但2023年《自然》雜志發現:長期只補單一益生菌,會導致菌群“近親繁殖”,抗壓能力下降——就跟《權力的游戲》里龍母過度依賴巨龍一樣,最后反而打破了平衡。

2.投機家族(中性菌)

擬桿菌、普氏菌等占菌群60%,像狡黠的“小指頭”。高纖維飲食時幫你分解食物,遇到炸雞奶茶就轉向致病菌。最新研究發現:它們攜帶的基因比人類多150倍,隨時準備“跳槽”。這意味著它們擁有極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就像一個擁有海量武器庫的軍隊,隨時能根據環境變化調整策略,選擇是幫助人體分解食物,還是倒向致病菌一方。

3.暴亂家族(致病菌)

產氣莢膜梭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腸道中的潛在致病菌,通常被益生菌群壓制在5%以下。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或腸道環境失衡時,它們會迅速增殖并引發腹瀉、炎癥甚至腸漏。以下是三種主要觸發條件及其作用機制:

·高脂飲食,48小時增殖10倍的“溫床”:高脂飲食(如火鍋中的動物油脂)會改變腸道pH值,抑制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的生長,同時為產氣莢膜梭菌提供脂肪酸底物。實驗表明,連續三天高脂飲食可使產氣莢膜梭菌數量在48小時內激增10倍。

·熬夜與皮質醇激增,黏液層的“破防時刻”:熬夜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腸道黏液蛋白(MUC2)的合成,使黏液層變薄。產氣莢膜梭菌的菌毛蛋白可黏附于暴露的腸上皮,進一步破壞屏障功能。

·濫用抗生素,益生菌的“滅頂之災”: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可能誤殺90%以上的腸道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導致生態失衡。例如,阿莫西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效,卻可能加劇梭菌過度生長。

三、五大現代習慣正在“毀掉菌群”

1.“自殺式”減肥

小美看著婚紗店鏡子里的自己,滿心焦慮,為了能在婚禮上呈現完美身材,她決心采用這種極端的減肥方法,每天只吃水煮菜和酵素,滿心期待著能快速瘦下來。兩周后急診送醫: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40%,中性菌集體“黑化”。腸道掃描顯示:黏液層薄得像保鮮膜(正常應如毛衣厚度)。

藥師建議:

·每天至少吃夠25克膳食纖維(≈4拳頭煮青菜+1個蘋果)

·彩虹飲食法:建議每周至少吃 3-4 次紅色食物(如番茄),2-3 次黃色食物(如南瓜),2-3 次紫色食物(如紫甘藍)等,保證飲食的多樣性。

2.過度清潔強迫癥

王女士每天用消毒劑擦手機,結果3歲女兒濕疹反復。2024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研究證實:過度清潔環境使兒童過敏率提升37%。

生活智慧:

·蔬果用流水沖洗30秒>浸泡消毒液

·允許孩子玩泥巴(土壤中的分枝桿菌能激活免疫)

圖片來源:AI生成

3.情緒“暴擊”腸道

程序員小張連續加班后頻繁腹痛,腸鏡顯示沒問題。腦腸軸檢測發現:焦慮情緒使他的產丁酸菌減少60%,而丁酸不足會加重抑郁——典型的“惡性循環”。前面提到的腦腸軸,就是大腦和腸道之間存在的一種相互影響的聯系通道,焦慮情緒通過這個通道影響腸道菌群。

調節妙招:

·深呼吸時想象給腸道“按摩”(迷走神經直接連接腸道)

·補充富含鎂的食物(深綠葉菜、堅果)平復神經

4.保健品依賴癥

趙大爺同時吃5種益生菌,結果便秘更嚴重。市面39%的益生菌產品存在:

·菌株不符合亞洲人腸道特性:多數市售益生菌產品采用歐美來源菌株,但亞洲人群的腸道菌群結構、飲食習慣與西方存在顯著差異,導致部分菌株難以定殖或引發不良反應。

·活菌數虛標:中國質量新聞網對20余款益生菌產品的檢測顯示,網紅品牌若小姐的活菌數宣稱“1.2萬億CFU/盒”,實測值卻低于10CFU/g;Bioe益生菌糖果的活菌數僅為宣稱值的0.02%。

·與藥物相互作用:四川大學郭俊凌團隊發現,未經保護的益生菌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會被大量殺滅,導致補充無效。例如,傳統益生菌在左氧氟沙星治療中存活率極低,無法緩解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而通過“納米盔甲”技術保護的益生菌則顯著提升了療效。

挑選指南:

①看菌株號:如乳雙歧桿菌HN019

②看劑型:粉劑>滴劑(28℃保存的活性更高)

③看時間:餐后30分鐘服用最佳

5.睡眠“偷渡客”

每晚刷手機到凌晨的你不知道:黑暗環境才能讓菌群分泌“修復指令”。深圳大學研究發現:熬夜人群的阿克曼氏菌(抗炎主力)比正常作息者少54%。

四、三招教你“馴服”菌群

1.“養菌先養胃”飲食法

圖片來源:AI生成

·早餐:燕麥粥+香蕉+核桃(抗性淀粉+益生元),燕麥粥富含β-葡聚糖,這是一種優質的膳食纖維,能夠為腸道有益菌提供豐富的“食物”,促進其生長繁殖;香蕉含有豐富的果膠,是益生元的一種,能選擇性地刺激腸道有益菌的活性;核桃則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和膳食纖維,有助于改善腸道環境。

·加餐:發酵蘋果醋(1:10兌水),蘋果醋中的乙酸降低腸道pH值,抑制腐敗菌繁殖,同時提供醋酸菌作為潛在益生菌。

圖片來源:AI生成

·晚餐:涼拌木耳+納豆(可溶性膳食纖維+枯草芽孢桿菌),納豆激酶改善腸道微循環,增強營養吸收,枯草芽孢桿菌產生淀粉酶、蛋白酶等消化酶。

2.便便觀察術

對照自查:(表1)

類型

狀態

菌群信號

改善建議

理想型

香蕉狀漂浮

菌群多樣性好

保持均衡飲食,繼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等。

碎石型

干硬顆粒

缺乏雙歧桿菌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喝水,適當增加運動量,可考慮補充雙歧桿菌制劑。

黏膩型

粘馬桶

中性菌黑化

減少油膩、高糖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適當增加粗糧比例,可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適度運動。

3.低成本養菌法

·舊床單改造成“菌菇種植毯”:首先將舊床單清洗干凈,然后浸泡在含有菌菇菌種和營養液的溶液中,充分浸泡后取出晾干,放置在溫暖、潮濕且通風良好的地方,定期噴水保持濕潤,一段時間后就能長出菌菇,在這個過程中,菌菇生長會增加環境中的微生物種類,有助于改善腸道菌群。

·用泡菜壇子自制發酵食品:制作時,壇口注水密封能隔絕氧氣,為乳酸菌創造理想生存條件。例如,乳酸菌在發酵初期快速增殖(約7-10天達峰值),而市售產品為延長保質期常添加防腐劑或高溫滅菌,可能抑制乳酸菌活性。此外,自制時加入“陳泡菜水”可引入大量活菌,使乳酸菌含量達到市售產品的8倍。

·赤腳在小區草地散步(足部接觸500余種環境菌):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如放線菌、乳酸菌)與人體共生菌存在協同作用,例如刺激免疫細胞分化、增強抗炎能力。類似發酵食品中乳酸菌的“益生元”效應,環境菌可能通過微量接觸促進腸道菌群多樣性。研究顯示,適度接觸自然微生物可降低過敏風險(如特異性皮炎),甚至改善心理健康。

圖片來源:AI生成

五、來自微生物的生存智慧

2016年,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發現一株極端環境下的乳酸菌,它能在零下20℃休眠,遇到營養就復蘇。這株乳酸菌的生存智慧,其實也正是我們維持腸道菌群健康乃至追求整體健康的關鍵。在生活中,我們會面臨各種壓力和不良習慣的挑戰,就如同腸道菌群遭遇惡劣環境。我們應像這株乳酸菌一樣,在順境時,通過合理飲食、良好作息等方式滋養腸道菌群,為健康儲備能量;在逆境時,積極調整生活方式,重新找回腸道菌群的平衡,讓身體恢復活力。

當我們像解讀《權力的游戲》一樣,深入了解腸道菌群這場復雜的“權力游戲”,就會深刻認識到,真正的健康并非是要徹底消滅所謂的“壞菌”,而是如同《權游》最終揭示的真理那樣,學會維持動態平衡。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腸道菌群,通過改變生活習慣,書寫屬于自己的健康篇章,迎來身體的“新世界曙光”。

來源: 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