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定在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保護節日。它旨在喚起人們對于當前環境問題的關注,并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共同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一節日的設立,正是希望通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2025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地球的神秘面紗

了解有關地球的3個冷知識

01

地球上最“遙遠”的距離

在太平洋中央海域上,有一個點叫作海洋難抵極,又被稱為“尼莫點”。尼莫點的地理位置是南緯48度52.6分,西經123度23.6分。這個地點是加拿大的測量工程學家赫爾沃耶·盧卡泰拉,在1992年利用“喜帕恰斯”地理空間程序定位出來的。之所以叫尼莫點,是因為“尼莫”在拉丁語中意味著“無人”,這就非常好地概括了尼莫點的特征。

當我們通過衛星定位,從地球外觀看尼莫點時,距離尼莫點最近的陸地是三座遙遙相望的島嶼,它們分別是南極洲的馬厄島,東北方向復活節群島西南角落里的莫圖努伊島和北方皮特凱恩群島里的迪西島。這三座島嶼中,距離尼莫點最近的是迪西島,但是也足足相距了2688千米。

嚴格來講,太空指的是距離地面100千米以上的空間。國際空間站每天會經過尼莫點16次,當它剛好經過尼莫點正上方時,空間站的宇航員就是距離尼莫點最近的人——他們之間的距離只有408千米。

02

人類的身體與地球密不可分

人類的身體結構復雜而精致,由無數分子、細胞和組織組合而成。但縱觀這一切,我們會發現,身體的構成元素實際上相當簡單。

人體大約由60%的水分組成,水是細胞內外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維持生命活動起著關鍵作用。此外,人體中還包括許多其他元素,如碳、氮、氧、氫、磷、硫等。這些元素與地球上的物質組成有著密切的聯系。

例如,人體中的碳主要存在于有機分子中,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這些物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質中,是DNA和RNA的組成部分之一。氧元素不僅是水的組成部分,還在細胞的呼吸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人體中的這些元素,大部分都可以從地球上的土壤、大氣和水中找到。當我們攝取食物和水時,這些元素會進入我們的體內,經過消化和吸收,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更有趣的是,有些元素,如鈣和鉀,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相對較少,但在骨骼和神經傳導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元素也同樣來自于我們所生活的地球。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身體實際上是由地球上的元素所構成的,這些元素通過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被組織成了我們看到的各種組織和器官。

03

細菌才是“地球之王”

但凡在生命能生存處,細菌皆能活得如魚得水。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曾存在于腸道之內的大腸桿菌的數量,就遠遠超過了地球上過去和現有的人口總和。

《大英百科全書》告訴我們:“1克肥沃的園藝土中含有的細菌達數十億,1滴唾液中則含數百萬。”又如,另有人寫道,“在人類的皮膚上,每平方厘米藏納的微生物個體有10萬左右”(此處的微生物還包括細菌以外的單細胞生物,但微生物絕大多數是細菌),而“一勺高質量的土壤中含有10萬億細菌”。

細菌很小,10000個細菌聚在一起也只有鉛筆尖那么大。但是,地球上細菌的數量太龐大了,如果把所有細菌的重量加起來,要遠遠大于人類的重量之和。

來源: 光明網 、自然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