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植物和真菌之間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更緊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跨越物種的“合作”,科學家們稱之為“共生”。這種共生關系,就像一個精密的“地下網絡”,默默地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農業,甚至整個生態環境。
說起農業,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望無際的農田,以及農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好,產量更高,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肥料。特別是化肥,它就像一種“特效藥”,能夠迅速地給土壤補充養分,讓莊稼長勢喜人。不過,化肥使用過量帶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土地退化(土壤會越來越貧瘠)、水源污染、空氣質量下降以及能源消耗加劇,已經成為困擾農業持續發展的全球性難題。而且,化肥的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在這種背景下,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替代方案,希望能在不損害環境的前提下,依然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2025年4月14日,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突破性發現: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植物分子,能夠促進植物與真菌之間的共生關系,為農業生產帶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這是一種植物分泌的小分子肽,名叫CLE16,有能力促進植物與土壤中某些真菌之間的天然共生關系。這種關系本身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長期以來在人類的農業實踐中逐漸被忽視,甚至在無意間被削弱了。而現在,科學家們正試圖重新“激活”這一機制,讓作物依靠它獲取養分,而不是依賴化肥。
這項研究的關鍵在于植物與一種叫“叢枝菌根真菌”的土壤微生物之間的合作關系。叢枝菌根真菌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見,它們能夠與大約80%的陸生植物建立共生。這種共生形式其實是一種雙贏的交易。真菌從土壤中吸收植物無法直接獲得的礦物質,比如磷,還能幫助植物更好地吸收水分。作為回報,植物則為真菌提供它們生存所需的碳源,比如糖分。
過去,人們對這種共生機制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在作物育種過程中,往往更關注產量和抗病性,而忽略了這些看不見的共生特征。結果就是,許多現代農作物雖然產量高,但已經不那么擅長與真菌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在沒有肥料的幫助下,它們很難從土壤中獲得充足的營養。
▲上圖:科學家喜歡用蒺藜苜蓿(M. truncatula)做實驗,因為它是一種小型豆科植物,具有較強的共生能力,因此常被用作研究植物-真菌共生關系的模式生物。上圖是蒺藜苜蓿的葉和花的樣子。攝影:Ninjatacoshell(CC BY-SA 3.0)
索爾克研究所的植物生物學家穆勒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決定從最基礎的層面重新審視這種植物與真菌的關系。他們選取了一種名為“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小型豆科植物,作為實驗對象。這種植物在科學研究中廣泛使用,因為它的基因組已被破譯,生命周期短,適合實驗室培養。
研究人員將蒺藜苜蓿與叢枝菌根真菌共同培養,并觀察它們在形成共生關系時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驚喜地發現,植物在這一過程中大量表達出一種之前研究甚少的小分子信號肽——CLE16。這種信號分子可以被理解為植物發出的“邀請函”,告訴真菌可以放心進入它的根部,與它進行資源交換。
▲上圖:MtCLE16分子在蒺藜苜蓿(M. truncatula)根部細胞中的表達情況,以及它對叢枝菌根(AM)共生關系的積極影響。圖源:DOI: 10.1073/pnas.2422215122
為了進一步驗證CLE16的作用,科學家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土壤中添加了過量的CLE16分子,想看看會發生什么。結果讓他們更加驚喜:額外的CLE16分子,竟然讓真菌的“運輸通道”(也就是叢枝)變得更加強壯,存活的時間也更長了。這直接導致了植物根部中,負責養分交換的“樞紐”(也就是叢枝)的數量大大增加。
這意味著,植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從土壤中獲取營養。而且更妙的是,這種關系形成后還能自我加強——真菌進入植物根部后,會促使植物分泌更多CLE16,從而吸引更多真菌。就像點燃了一場共生的“正反饋”機制。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CLE16之所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它與植物中的一個名為“CRN-CLAVATA”的受體復合體結合。這個復合體本身就是植物感知外界環境變化的重要裝置。當植物受到外界壓力,比如干旱、高溫或病原菌入侵時,它會提高自身的免疫反應,以便更好地保護自己。但是,這種“防御”也會讓植物對本來無害甚至有益的真菌保持戒備,阻礙共生的形成。而CLE16的加入,就像是一種“安撫劑”,幫助植物放松警惕,降低免疫水平,從而接受叢枝菌根真菌的進入。
CLE16的出現,徹底顛覆了科學家們的認知。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CLE16不僅不會抑制共生關系,反而會積極地促進它。這項發現,讓科學家們感到非常興奮。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Mueller實驗室的研究生Sagar Bashyal說:“我們發現了第一個真正促進和支持共生的植物CLE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獲得這樣一個令人驚訝的新發現,真的非常令人興奮。這是朝著實現可持續的植物-真菌關系邁出的巨大一步。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不光植物自己能產生CLE16,叢枝菌根真菌本身也能制造一種類似的“仿制品”。這種真菌版的CLE16分子與植物的CLE16結構相似,作用也幾乎一樣,也可以與植物的CRN-CLAVATA受體結合,促進共生的建立。這說明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些真菌已經發展出一套策略,來與植物溝通并獲得“通行證”。
這項研究,為人類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難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既然已經證實,植物CLE16分子和真菌產生的類似分子,都能夠促進植物和真菌之間的共生關系,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在農田中補充這些分子,來幫助作物更好地生長呢?科學家們認為,這完全是有可能的。未來的研究,將會驗證CLE16肽或真菌CLE16樣肽的模擬物,是否也能促進大豆、玉米、小麥等重要農作物的共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就有望利用這些分子,來取代那些不可持續、污染環境的化學肥料,轉而利用有益的真菌,來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自然、更加綠色的動力。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供參考。
資訊源 | Salk Institute
文 | 王芊佳
編輯 | Maggie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