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是世界痛風日,恰逢中國傳統節氣“谷雨”。此時雨水增多,濕氣漸重,而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氣候濕熱交蒸,加之湘菜重油辣、喜夜宵的飲食習慣,使得痛風成為困擾本地人的常見疾病。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劉勁松主任介紹,痛風與“濕熱痰瘀”密切相關,需因人、因時、因地辨證調養,方能標本兼治。
因人:辨體質,調根本
痛風雖以關節紅腫熱痛為典型表現,但中醫強調“同病異治”,不同體質者需針對性調理:
**1.濕熱內蘊型:**常見于青壯年,體型偏胖,喜食肥甘厚味。此類人群易在谷雨后癥狀加重,建議用土茯苓30克、薏苡仁50克煮水代茶,清熱利濕。
**2.痰瘀阻絡型:**多見于病程較長者,關節痛如針刺,舌質暗紫。可適量食用黑木耳、山楂化瘀通絡,輔以三七粉(每日3克)沖服。
**3.脾腎陽虛型:**中老年患者多見,畏寒肢冷,遇寒痛劇。宜用杜仲15克、黃芪15、黨參15、淮山15克燉排骨湯,溫補脾腎。
**貼士:**痛風急性期以清熱利濕為主,緩解期需健脾補腎,切忌盲目進補。
因時:順谷雨,祛濕邪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自然界“濕氣”漸盛?!饵S帝內經》曰:“濕氣通于脾”,濕邪困脾則尿酸代謝紊亂。此時養生需注意:
**1. 飲食忌口:**減少牛羊肉、海鮮、啤酒、甜品、奶茶等高嘌呤食物,慎食芒果、榴蓮等濕熱水果。推薦“一水一粥一湯”:
**(1)檸檬水:**新鮮檸檬3片、水500ml,中和尿酸,促進尿酸代謝。
**(2)薏苡仁冬瓜粥:**薏苡仁50克、冬瓜100克、粳米30克,利濕不傷正。
**(3)車前草、玉米、海帶湯:**鮮車前草30克、玉米帶須500克、海帶100克,健脾利尿,適合湖南濕熱氣候。
**2.起居防潮:**避免久居潮濕環境,可用艾葉、蒼術各10克熏蒸房間祛濕。
**3.導引養生:**晨起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升清降濁,助脾運化。
因地:依湘俗,巧防病
湖南人“無辣不歡”,但辛辣易助濕熱;夜宵文化盛行的小龍蝦配啤酒,更是痛風“催化劑”。因地養生需把握三個關鍵:
1.辣而有度:
烹調時用生姜、紫蘇等溫性佐料平衡辣椒燥性,或改食剁椒為新鮮小米椒。
2.巧用本土藥材:
**百合、車前、土茯苓涼茶:**百合30克、車前草30克、土茯苓30克煮水,清熱解毒,預防痛風發作。
**湘蓮芡實羹:**湘蓮20克、芡實15克燉煮,健脾固腎,減少尿酸生成。
3.祛濕:
利用湖南多山多水的自然環境,午后陽光充足時登山散步,或練習“赤足踩卵石”,刺激足底穴位促排濕。
專家提醒
**風濕免疫科劉勁松主任提醒:**痛風非一日之疾,養生需久久為功。谷雨時節,湖南人當順應天時地理,以“健脾祛濕”為要,調和飲食、運動與情志。正如《本草綱目》所言:“治未病易,治已病難。”防微杜漸,方能讓“帝王病”不再肆虐三湘大地。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 胡梁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