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公子欣

隨著第一代數字技術使用者步入老年

科學家開始關注一個問題:

使用數字技術是否會增加癡呆風險?

盡管社交媒體上充斥著

“數字癡呆”“科技傷腦”等論調

認為一直接觸數字技術會使認知能力惡化

但一項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的最新研究

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數字技術反而有助于延緩老年人的認知衰退

挑戰傳統認知:

數字技術或成“認知儲備”關鍵

這項由貝勒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聯合開展的薈萃分析,綜合了136項研究、覆蓋了超40萬名平均年齡68.7歲的成年人數據(平均跟蹤6年),發現使用數字技術的老年人認知障礙風險降低58%。即使排除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年齡、性別、整體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這一保護效應依然顯著。

研究合著者、貝勒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副教授Michael K. Scullin指出,人們常抱怨科技讓人“變笨”,但該研究表明,適度的技術使用實際上是一種認知鍛煉。

技術如何保護大腦?

三大機制揭秘

01

認知挑戰激活腦力

使用科技產品常被認為會導致身心怠惰,但對在成年后才接觸電腦、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的當代老年人來說,使用新技術是具有認知挑戰性的,因為技術需要持續學習適應,比如了解新的軟件更新、解決網絡中斷問題,或過濾網頁廣告等。

如果長期堅持使用,并真正投入其中,即使可能帶來挫敗感,但這種持續適應過程能增強問題解決能力和神經可塑性。Scullin比喻道:“就像健身時的肌肉酸痛,短期不適換來長期收益?!?/p>

02

社交連接對抗孤獨

視頻通話、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技術,可以幫助老年人(特別是無法經常見到家人的群體)維持跨代際社交,減少孤獨感。

研究表明,更強的社會聯結與更低癡呆風險直接相關。“不僅能通話,還能即時視頻、分享照片、收發郵件,所有操作都在一秒內完成,這在過去難以想象。”Scullin強調。

03

“數字輔助”維持獨立性

當認知變化導致日常生活能力喪失時,電子提醒、GPS導航、在線銀行等功能,能輔助老年人保持獨立。研究人員稱,這種“數字輔助”在整體認知功能衰退時,可作為補償支持系統,幫助老年人延緩功能性衰退,降低癡呆診斷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臨床實踐向個性化精準醫療方向發展,需要確定這種“數字輔助”對哪些人群有效,以及有效期有多長。

科學建議:

如何引導老年人健康用科技?

盡管Scullin承認數字技術存在負面影響(如分散駕駛注意力,或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替代了持續的面對面交流),但他也強調,促進老年人健康使用科技產品對其認知健康的益處,完全回避可能錯失認知保護機會。

專家建議:

從簡單應用入手:

如相冊、通訊錄、日歷等APP,保持耐心學習;

鼓勵創造性互動:

雖然難以預測無休止刷短視頻對認知的影響,但制作創意短視頻、參與線上互動建立社交關系,會更有益;

平衡使用場景:

避免科技完全替代面對面交流。

“我們可以花很長時間來討論

使用科技產品可能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

然而,
自1990年代以來,

科技產品對老年人認知健康的凈效應是積極的?!?/p>

Scullin總結道。

來源: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