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聲稱他們復活了約12500年前滅絕的“恐狼”。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本·拉姆表示,“這個巨大的里程碑式事件證明我們的技術路線是有效的。我們的團隊從一顆1.3萬年前的恐狼牙齒和一個7.2萬年前的恐狼頭骨中提取了DNA,并以此培育出了健康的恐狼幼犬。”
恐狼,一種已經滅絕的大型犬科動物,曾是北美漫游的頂級捕食者,體型比灰狼更大,頭部略寬,皮毛輕盈厚實,下巴更強壯,主要以馬和美洲野牛等為食,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恐狼化石距今已有約25萬年。
據介紹,該公司“復活”的恐狼屬于雜交物種,只是外觀與已滅絕的恐狼相似。科學家通過把從恐狼化石中提取的DNA與狼、豺和狐貍等現存犬科動物的基因進行比較,確定代表白毛和更長更厚的皮毛等恐狼特有特征的遺傳代碼。然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灰狼細胞的14個基因進行了20次編輯,最終將基因編輯過的灰狼細胞培養為健康胚胎,并轉移到代孕動物體內繼續發育。
恐狼誕生后,
隨著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
質疑和反對聲也隨之而來——
這些狼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恐狼呢?
恐狼與灰狼,由于體形上非常相似,有觀點認為它們之間有親緣關系,但一直未獲證明。為了更好地了解恐狼的演化歷史,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Laurent Frantz和同事曾對年限在5萬到1.29萬年之間的5個恐狼化石進行了DNA測序。研究人員發現,恐狼最后一次與現生類狼犬擁有共同祖先大概在570萬年前,并在約510萬年前開始與非洲豺趨異演化。此外,他們在樣本中沒有發現恐狼與灰狼或郊狼發生過基因交流的證據。研究人員認為,這說明發生基因混合的可能性不大,也說明恐狼是在與灰狼和郊狼祖先地理隔離的情況下獨立演化的。
還有相關研究曾指出,**在不同的保存條件下,DNA的半衰期有所不同,在溫度較高等不利條件下,DNA的半衰期最短不過30年,在低溫等有利條件下,最長也不超過16萬年。**較短的半衰期,讓通過DNA測序完全復原滅絕動物變得極為困難。因為大多數完全滅絕動物滅絕較久,即使滅絕時間有限的猛犸象、渡渡鳥等物種,其遺骸也并非全部保存在適宜的條件下,可能早已降解殆盡或質量極差。即使有少部分遺骸妥善保存,其數量也往往不足以支撐復活研究。
面對質疑聲,Colossal Biosciences公司首席科學官貝絲·夏皮羅(Beth Shapiro)表示,這取決于你如何定義物種。“物種概念是人類的分類系統。你可以使用系統發育(進化關系)概念確定一個物種,而我們正在使用形態物種概念——如果它看起來像這種動物,那么它就是這種動物。”
夏皮羅還表示:“我知道科學界正在說,‘哦,它們與恐狼在基因上并不足夠接近。’這些分類是人類定義的,是研究中有用的框架,但它們是工具,不是真理,對吧?我們成功地確定了20個精確的遺傳代碼。這并不算多,但我們做到了,并在過程中恢復了這些動物的外觀差異。”
斯德哥爾摩大學古遺傳學中心的進化基因組學教授、Colossal Biosciences公司顧問洛夫·達倫(Love Dalén)指出,公司本質上是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切掉某些灰狼基因,并用與恐狼特征相關的基因取而代之。“**因此從基因角度看,這是99.9%的灰狼。科學界將會出現爭論,到底改變多少比例的基因才能算是恐狼,這確實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它們確實攜帶恐狼基因,這些基因使它看起來比我們在過去1.3萬年里看到的任何動物都更像一只恐狼。這太酷了。”
《紐約時報》報道此事的科學作家卡爾·齊默(Carl Zimmer)隨后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只是有著20個恐狼基因編輯位點、有一些恐狼特征的灰狼克隆體。”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遺傳學家蓬圖斯·斯科格隆(Pontus Skoglund)在Bluesky網站上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嘲諷道,他表示這些幼崽“樂觀的看,也只能算十萬分之一的恐狼。”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的古生態學家杰奎琳·希爾(Jacquelyn Gill)則是直接抨擊了這項研究本身:“看到這項工作如此隨意,不僅無視真相,而且無視生命本身,我真的感到非常憎惡!”
恐狼并不是科洛薩爾生物科學公司想要復活的唯一物種。這家公司表示,他們的“復活愿望清單”上還包括猛犸象、渡渡鳥和袋狼(又稱塔斯馬尼亞虎)。今年3月,該公司宣布已復制出猛犸象DNA,并利用猛犸象DNA培育出一種“毛茸茸的老鼠”,讓科學界大吃一驚。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遺傳學家羅賓·洛弗爾·巴奇(Robin Lovell-Badge)認為,這“又是一個被過度炒作的故事”,這些“毛茸茸的老鼠”遠不具備猛犸象的生理特征。
汕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林劍青此前曾表示過,**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只能恢復有限的一些基因。**即使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到很高水平,可以實現我們想做的任何編輯,由于物種之間的進化差距,滅絕物種上一些基因信息無法被獲得,那么也就無法通過基因編輯復原滅絕物種。所以,通過基因編輯,得到的是現存物種和滅絕物種的嵌合體,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恢復滅絕物種本身了。
除以上爭議外,該公司的基因項目也面臨著其他方面的挑戰,如改造后的物種引入可能擾亂現代生態平衡,以及投入大量資金復活滅絕物種是否優于保護現存瀕危生物等。蒙大拿大學環境哲學教授克里斯托弗·普雷斯頓表示:“我認為重要的是要考慮這些新動物將在自然界扮演什么角色。如今想在這片土地上維持健康的灰狼種群都非常困難,更難想象恐狼會在現代生態系統中發揮什么作用。”
編輯:晴晨
本文綜合整理自環球時報、中國科學報、環球科學、上游新聞、瀟湘晨報、觀察者網等
來源: 環球時報、中國科學報、環球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