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的輕響
夜深人靜,躺在床上。突然,耳前傳來一陣輕微的擦擦聲,仿佛有什么東西在耳前輕輕摩擦。你疑惑地摸了摸耳朵,卻什么也沒發現。這神秘的聲音從何而來?其實,這很可能是你的顳下頜關節在“竊竊私語”。
在平日:當我們大口咬下一塊蘋果,蘋果發出“嘎嘣脆”的同時,偶爾也會有遲到般的“咔咔”聲。這不是蘋果進到嘴里后的“打招呼”,而是我們耳前的顳下頜關節,在活動時發出的聲響。在生活中,這些聲音或許司空見慣,但它們背后藏著我們身體的一個小秘密-顳下頜關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會出聲的關節。
一.顳下頜關節:身體里的“門鉸鏈”
我們知道,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是連接下頜骨和顱骨的重要關節,它位于耳朵前方的面部兩側。就像人體的一個精密的“門鉸鏈”,負責著下頜的開合、咀嚼、說話等的復雜運動。這個關節由顳骨、下頜骨、關節盤、韌帶和肌肉共同構成,是我們人體中最復雜的關節之一。
如果把顳下頜關節想象成一扇門:下頜骨是門板,顳骨是門框,而關節盤就像是嵌在門鉸鏈里的緩沖墊,防止骨頭直接撞在一起發出碰撞般的“砰砰”聲。當我們每次張嘴、閉嘴、咬東西或者說話時,這個“門鉸鏈”都在忙碌而有序的工作。
是的,這個關節盤的位置就在我們耳朵的前面。如果你用手指輕輕按住耳前的皮膚,然后張嘴閉嘴,可能會感覺到一點點的活動——這就是它的工作區域。
二.耳前的擦擦聲:“擦擦聲”的由來
為什么這個關節會發出擦擦聲呢?其實,這和它的結構還與運動方式有關。在正常情況下,關節盤和骨頭之間也會有輕微的摩擦,就像房間的門在開關時的輕微吱吱聲。但當我們大口咬蘋果、啃個硬面包或者大打哈欠時,關節的活動幅度變大了,摩擦聲就可能更明顯。
這些聲音通常是無害的,就像機器運轉時的輕微響聲,提醒你它正在努力的工作。但如果聲音變得很大,甚至像“咔嚓”聲,或者伴隨著其他的不適,那就可能是我們的關節在“抗議”了。
三.從“擦擦聲”到“咔嚓聲”的原因:從正常到異常
1.正常的“低語”
在日常的生活中,顳下頜關節發出輕微聲音是很常見的。比如,關節盤在運動時的稍微滑動,或者關節內的潤滑液(滑液)流動時產生的微氣泡破裂,都可能會帶來輕微的擦擦聲。這就像汽油車引擎在怠速時發出的低鳴,大多數時候是正常工作的聲音。
研究表明,這種正常的關節聲在人群中非常的普遍。
一項研究發現,約有30%-50%的健康人群在張口或咀嚼時會有輕微的關節聲(Dimitroulis, 1998)。所以,如果當我們偶爾聽到耳前的擦擦聲,不用太緊張,可能只是關節在“伸展筋骨”的待機工作狀態。
2.異常的“警報”
但如果聲音變得響亮時,比如“咔嚓”一聲!或者像門鉸鏈生銹時發出的刺耳吱吱音,那可能就是顳下頜關節發出的警報了。這通常與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有關。以下是則一些可能的原因:
①關節盤移位:關節盤就像緩沖墊,如果它滑出了正確位置,就會導致骨頭間的直接摩擦甚至碰撞,發出大響聲。如同房門門鉸鏈里的墊片松了,開關時就會嘎吱作響。
②關節炎癥時:關節內部發炎時,摩擦也會加劇,就像生銹的鉸鏈會越磨越響。
③肌肉緊張時:長時間的緊咬牙或磨牙也會讓周圍的咀嚼肌過度勞累,影響關節的穩定性。
④結構上的異常:有些關節結構不那么完美,比如下頜骨和顳骨在生長的時候沒有同步好,也會出現匹配兼容問題,就像開關門時的卡殼。
四.偶爾的關節聲響:關節的“疲勞信號”
如果只是偶爾聽到耳前的輕微擦擦聲,往往不用太擔心。這可能是關節在長時間使用后發出的一點“疲勞信號”。如同,我們連續咀嚼了一小時的口香糖,或者在飯桌上大快朵頤了一頓超硬的菜,關節可能會小聲“抱怨”幾句“擦擦聲”。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讓它休息一下。少吃硬東西,避免下大張嘴打哈欠,甚至可以用熱毛巾敷一敷耳前,幫助肌肉和關節放松放松。就像我們跑步后需要停下來喘口氣一樣,顳下頜關節也需要休息一下。
五.警惕:當關節聲比較大
不過,如果關節聲變得很響,甚至讓你覺得“有點嚇人”了,或者伴隨以下癥狀,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Ⅰ:疼痛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常會感到耳前區、面部甚至頸部的疼痛,尤其在咀嚼、說話或張口時更為明顯。這種疼痛就像關節在喊:“我累了,快救救我!”研究也表明,約有20%-30%的TMD患者會經歷慢性疼痛(List & Jensen, 2017)。
Ⅱ:張口受限
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法像以前那樣大張嘴,甚至張到一半就卡住了,就像關節被什么東西擋住了,無法完全打開。這可能是關節盤的移位或肌肉僵硬引起的。
Ⅲ:掉下巴(關節脫臼)
比較嚴重的情況是關節脫臼,下巴掉下來了,合不回去。這種情況雖然不常見,但一旦發生,需要趕緊去看醫生,通過專業手法復位。如果經常掉下巴,關節脫臼的頻率多了,那么一定不能拖,得看一下。
如果關節聲響大了并伴隨了這些癥狀,那就不是簡單“疲勞信號”那么簡單了,而是關節在敲響警鐘,提醒我們該找醫生看看了。
六.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原因:為什么關節會“罷工”?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MD)的成因復雜,有時就像一場多方參與的“集體罷工”,可能由以下因素引發:
外傷:比如摔倒撞到了下巴,或者碰撞引起的頸部拉傷,都可能會傷到關節。
咬合問題:牙齒的排列不齊或咬合不正,也會讓關節承受額外壓力。就像門框歪了,鉸鏈就需要調整一樣。
不好的習慣:長時間的嚼口香糖、咬筆頭或者夜間磨牙,都會讓關節和肌肉超負荷。
全身性疾病:像類風濕關節炎、嚴重糖尿病等疾病,可能讓關節發炎甚至變形,恢復變慢。
壓力:焦慮或緊張時,人們容易長時間的緊咬牙關,這會加重關節負擔。
七.怎么辦呢?
好消息是,TMD大多是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說,它通常不會無限惡化。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應對方法:
1.休息為主:少嚼硬物,避免大張嘴,讓關節“放個假”。
2.藥物緩解: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可以減輕疼痛和炎癥。
3.物理治療:熱敷或冷敷能放松肌肉,就像給關節做個“SPA”。
4.咬合板:牙醫可能會建議佩戴定制的咬合板,調整咬合關系,減輕關節壓力。
5.一定要去看醫生:如果癥狀嚴重,比如經常掉下巴或劇痛難忍,那就得找醫生了。
6.對于少數頑固的情況,醫生可能會考慮手術。
最后:傾聽關節的聲音
顳下頜關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默默工作的“螺絲釘”,它支撐著我們吃飯、說話和笑出聲。當它發出輕微的擦擦聲時,或許只是在說:“嘿,我在這兒呢!”但如果聲音大得像”咔嚓聲”,伴著疼痛或下巴卡殼,我們就需要注意了。因為,關節的聲音值得我們用心傾聽!
參考資料:
1.Dimitroulis G.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clinical update. BMJ. 1998;317:190-194.
2.List T, Jensen RH.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old ideas and new concepts. Cephalalgia. 2017 Jun;37(7):692-704.
3.Durham J, Newton-John TR, Zakrzewska JM.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BMJ. 2015 Mar 12;350:h1154.
4.《默沙東診療手冊大眾版》. 顳下頜關節疾病 (TMD).
來源: 紫龍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