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打了兩對耳洞。

一對在耳垂,一對在耳輪上,也就是在耳廓外上方的軟骨上。

那年春天,她在好朋友的慫恿下走進一家小店。“啪——啪——”兩槍,耳垂上就打好了兩個洞。但看著老板耳廓上一排漂亮的耳釘,說不上是沖動還是期待,她也想要這樣一個不一樣的耳洞,顯得不那么循規蹈矩。又是兩槍,在她的耳輪上,打穿耳廓軟骨的耳洞就這樣打好了。她以為,耳廓邊緣的耳釘,會讓人有種鋒芒畢露的感覺。

耳垂的耳洞,除了最初的幾天表面有點紅,很快便安然無事。但耳輪軟骨上的那兩個洞,明顯反應更大一些,幾天后,耳廓上的傷口并沒有像耳垂上的那樣好轉,反而開始彌漫性地出現鼓脹、紅腫。于是,她在朋友的建議下,買了酒精,每天局部消毒。

雖然紅腫慢慢消失了,但她逐漸發現,原來的耳洞周圍開始長疤痕了。而且這疤痕越來越大,漸漸把耳洞也淹沒了。一年以后,疤痕變成了一塊不規則白色球形隆起物,橫亙在耳廓的邊緣。朋友看到后,笑稱她是不是戴上了最新款的珍珠耳釘。

于是,她來到了耳鼻咽喉科就診。

耳鼻咽喉科的上官醫生一看就給出了診斷:疤痕增生。

她感到很奇怪,如果說她是疤痕體質的話,那為什么耳垂上的耳洞,卻沒有出現類似的問題?

上官醫生于是解釋起來。

雖然都是在耳朵上,但耳垂和耳輪在結構上截然不同。耳垂主要是由脂肪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軟組織,血液供應充足。當耳洞打好后,傷口一旦閉合,通常能平穩愈合。而耳輪摸摸看就知道,質地有點硬,菲薄的皮膚下就是軟骨組織,軟骨幾乎沒有血管,依賴周圍組織提供營養,傷口的愈合能力較差。一旦出現感染或反復刺激,組織修復機制便容易“過度補償”,膠原蛋白不斷堆積,結締組織增生,最終增生成一個巨型的疤痕疙瘩。

上官醫生還解釋說,耳輪上打耳洞引起的疤痕增生很常見。除了結構差異外,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動作都會對耳輪上的傷口產生刺激,比如側睡時壓迫,這些動作會反復刺激傷口,導致慢性炎癥遷延不愈,繼而觸發疤痕過度修復。所以,相對耳垂而言,耳廓軟骨上打耳洞,出現疤痕增生的機會大大增加。

她回想起,那段時間的確常常側睡,早上起來后耳輪特別痛,她也沒當回事兒。現在想想,每一次壓迫,疤痕都像年輪一樣一圈圈增厚。相比而言,耳垂上的耳洞,由于耳垂的柔軟,不易被壓迫,自始至終都很安分,沒惹出什么麻煩。

上官醫生說,如果剛開始疤痕增生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局部注射一些藥物來抑制的,常用的是一些糖皮質激素類的注射針劑。但現在增生的疤痕已經長成了一個將近2厘米直徑的疤痕疙瘩,單純注射藥物已經杯水車薪了,所以建議手術切除。而且,并不是手術切除就一了百了了。手術后,也要密切注意傷口是否會再次疤痕增生,必要時還是需要藥物治療的。所以,整個隨訪過程時間長,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手術結束后,疤痕疙瘩被切除了,耳輪上留下一道淺淺的痕跡。她想,也許她并不適合那種犀利的風格。

來源: 海上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