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文,提醒中國公民注意防范地震災害,引發公眾關注。
一般來說,震級每增加1級,能量增大30倍左右。那么,地震等級是怎么判定的呢?地震波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應用?
圖源: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
日本發生大地震概率提高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消息,使館提醒中國公民注意防范地震災害:???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去年8月位于南海海槽西端的宮崎縣發生7.1級地震,日本政府發布了“巨大地震提醒”。據日本媒體報道,**3月31日,日本政府公布最新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將未來30年日本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概率從70%提升至80%,**稱地震可能波及西起沖繩、東至福島的廣大區域,導致29.8萬人死亡,造成1.8萬億美元經濟損失。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提醒旅日同胞注意防范地震災害:
一、切實增強防范意識,及時了解掌握地震自救知識,適當儲備飲用水、食品、防災急救用品等應急物資。
二、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方式密切關注地震動態、氣象預警和防災信息,利用手機APP等設置災害提醒,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避難。
三、災后只有在避難所才能穩定獲得飲食、休息、通訊等基本保障。建議提前確認附近避難場所信息,遵循當地政府發布的預防、避難指令,盡快轉移至避難所等安全地帶。
四、**積極通過“中國領事APP”或者微信“中國領事”小程序進行“海外公民登記”,**以便災害發生時及時聯系、獲得救助。
五、綜合考慮有關因素,建議穩妥安排赴日旅游、留學,慎重選擇購置房產等。
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震級是通過測量地震波能量來判定的。地球內部巖層突然破裂時,會釋放能量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按照自身的傳播方式分為縱波、橫波和面波。縱波像一位快速的信使,能夠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迅速傳播;橫波則像一位優雅的舞者,它只在固體中搖曳身姿;面波是兩種波相遇后激發的混合波。
地震發生時產生的地震波傳向四面八方,當這些波在地下深處傳播時,在遇到介質變化時會突然改變速度,就像是在告訴我們:“嘿,這里有變化哦!”
給地下空間做“B超”
借助于地震波的發現和研究,人們發展了地震勘探理論,并實際應用到資源勘探中。
地震勘探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人工制造震動形成地震波,這些地震波在地下傳播,當遇到不同地層界面(如巖層界面、礦體界面等)時,會根據界面上下介質的彈性差異產生反射波或折射波。這些波傳播的時間、速度、振幅等信息被信號接收器獲取,再通過高性能計算機處理和解釋,就形成反映地下結構、巖石性質,甚至是流體性質的三維圖像,這個過程就好比給地下空間做了一次“B超”。
地球包含地殼、地幔與地核,這已是科學常識。我們知道,地球的半徑有6300多千米,而人類能夠鉆探的最大深度不超過13千米。**如果地球是一顆雞蛋,我們甚至都還沒打透雞蛋殼。**但科學家通過系統分析地震波穿過地球的速度差異,再結合地質理論,就可以大致推斷出地下資源的位置和范圍。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大慶、勝利、塔里木等大油田,都離不開地震勘探方法的應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決油氣資源勘探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024年,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完成的“陸上寬頻寬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摘得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一技術也成功實現了我國石油天然氣萬米探測的歷史性突破。毫無疑問,地震勘探正引領我們邁入向地球深部進軍的“高清時代”。
來源: 中國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