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公布了對部分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并于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公告提到,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決定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對其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
**此次實施出口管制的部分中重稀土具有軍民兩用屬性。**此前,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顯示,國家對兩用物項的出口實行許可制度。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建立兩用物項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風險管理制度,對兩用物項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進行評估、核查,加強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管理。
除本次納入出口管制的釤、釓、鋱、鏑等物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還同樣適用于2025年2月商務部、海關總署公布的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
(圖源:視覺中國)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授予波音公司生產美國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戰斗機的合同,也就是第六代戰機項目合同,并將戰機命名為F-47。
據牛津咨詢公司稱,像F-47這樣的隱身飛機需要依賴釹、鐠、鏑和鋱等稀土元素來制造高性能磁鐵和雷達系統。
F-47隱身飛機概念圖(圖源自網絡)
有媒體報道稱,此次中國對多種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其中涵蓋了對航空電子設備至關重要的資源,這可能會令美國的第六代戰斗機項目受挫。因為這些材料對于高性能戰斗機來說必不可少,而美國又無法自產。
稀土資源是什么?
稀土是共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包括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鑭(La)、鈰(Ce)、鐠(Pr)、釹(Nd)、钷(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镥(Lu),加上與其同族的鈧(Sc)和釔(Y)。
稀土在國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稱為“工業維生素”“新材料之母”“軍事的核心”,屬于不可再生資源。
全球稀土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均衡。中國是全球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稀土儲量約4400萬噸(稀土氧化物),占全球總儲量的40%。越南儲量約2200萬噸(占比20%),巴西儲量約2100萬噸(占比19%),俄羅斯儲量約1000萬噸(占比9%)。印度、澳大利亞、美國等國也有少量分布。我國輕稀土集中在內蒙古、四川等地,重稀土如鏑、鋱分布于江西、福建等地,占全球重稀土儲量的80%以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2023年,中國稀土產量達21萬噸,占全球近 70%;冶煉分離產能占全球92.3%,技術領先。
稀土為什么如此重要?
**稀土其實就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手機、電腦硬盤到電動汽車電機,再到醫院中的核磁共振機都需要用到稀土。這些礦物質也可以在催化劑、永磁體和金屬合金等關鍵部件中找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被視為未來經濟增長點的無人駕駛車輛、清潔能源和通信系統等領域同樣需要用到稀土,比如裝機容量1兆瓦的風能發電機組,需要用到約171公斤稀土。
在軍事領域,它們被廣泛用于精確制導武器、衛星和隱形技術。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占到該國總進口量的70%。
另外,87%的美軍工供應鏈需經過中國稀土加工環節,例如每架F-35戰機就需消耗約417公斤的稀土材料。中國日前對多種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其中涵蓋了對航空電子設備領域至關重要的資源,這可能會嚴重影響美國第六代戰機項目的研發進展**。**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產業鏈
稀土資源在高科技產業、國防工業和綠色能源轉型中具有關鍵作用,其供應鏈的掌控權影響著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平衡。2023年,全球稀土市場規模達數百億美元。隨著新能源汽車、風電和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對稀土的需求持續攀升。預計2025年,全球稀土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10%。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產業鏈,涵蓋開采、選礦、冶煉、分離、加工等環節。**在稀土分離提純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能夠生產高純度的稀土產品,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目前,我國在稀土永磁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上形成了技術壁壘,生產的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等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子設備、風電等領域,提升了稀土產業的整體附加值,并且在稀土深加工和應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能夠將稀土元素加工成各種功能材料,如熒光粉、催化劑、拋光粉等,廣泛應用于照明、顯示、化工等多個行業,進一步拓展了稀土的應用范圍和市場空間。
稀土不僅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更是國家戰略競爭的“籌碼”。目前,中國憑借資源稟賦、技術優勢和政策支持主導全球稀土供應鏈。**未來,中國還需在技術創新、綠色轉型和國際協作上持續發力,將稀土從“資源依賴”升級為“技術 - 金融 - 產業”復合型優勢,**為全球綠色經濟轉型和科技革命提供核心支撐,有望奪得資源的定價權。
關于稀土****一圖讀懂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
來源: 央視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