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與死神賽跑時,正確的急救措施就是贏得比賽的關鍵發令槍。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突發疾病患者若能在"黃金4分鐘"內獲得有效急救,存活率可提升40%以上。但現實中,因錯誤施救導致的二次傷害案例占比達27%。掌握科學的急病識別與急救方法,就像隨身攜帶的"生命保險箱"。本文將以心梗、中風、氣道梗阻、癲癇4種常見急病為例,用最易懂的方式教會您如何成為生命的守護者。
一、急病識別四部曲
1. 心梗預警信號: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如同大象坐在胸口),常向左肩、下頜放射,伴隨冷汗、惡心。女性可能出現不典型癥狀如上腹痛、呼吸困難。
2. 中風"FAST法則":Face(面部歪斜)-Arm(肢體無力)-Speech(言語不清)-Time(立即撥打120)。特別注意突發性視野缺損或劇烈頭痛。
3. 氣道梗阻表現:患者突然無法說話,雙手掐喉呈"V"型手勢,面色發紺。嬰幼兒可能出現哭聲減弱、咳嗽無力。
4. 癲癇發作特征:意識喪失、四肢強直陣攣、牙關緊閉,發作后出現意識模糊期。需與暈厥區分:癲癇發作時瞳孔散大,暈厥者瞳孔正常。
二、急救黃金手冊
1.心梗急救:立即停止活動,保持坐位或半臥位(心衰者除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收縮壓>90mmHg),每5分鐘重復1次,最多3次。禁用拍打肘窩等錯誤方法。
2.中風急救:記錄發病時間(決定溶栓窗口),保持患者側臥位防止誤吸。切忌強行喂食喂水,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可用手機拍攝發作視頻供醫生參考。
3.氣道梗阻施救:成人采用海姆立克法:站于患者背后,拳眼對準臍上兩指,快速向上沖擊。嬰兒采用"拍背壓胸法":頭低腳高位,五次背部拍擊接五次胸部按壓交替。
4.癲癇處理:移開危險物品,墊軟物保護頭部。發作時勿強行約束,記錄抽搐時間。發作超過5分鐘或連續發作需立即送醫。發作停止后幫助清理口腔分泌物。
結語:急救技能不是醫生的專利,而是每個公民的生命必修課。美國心臟協會統計顯示,接受過急救培訓的旁觀者,能使心梗患者存活率提升2-3倍。建議公眾:①參加紅十字會認證的急救培訓(取證周期僅16學時);②家庭常備急救包(含應急藥物、呼吸膜等);③每半年復習急救知識。記住,正確的"不作為"有時勝過錯誤的"亂作為"——當無法準確判斷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撥打120就是最佳選擇。
數據來源:
1. 世界衛生組織《心血管疾病急救指南》(2023)
2. 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與急救指南》(2020)
3.《柳葉刀》癲癇急救專題(2021)
4. 中國急診醫學聯盟《公眾急救白皮書》(2022)
來源: 科普醫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