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扶持畜牧業、漁業穩定發展”“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深遠海養殖是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馬有祥指出:挺進深藍,良種先行。

圖1 雷霽霖院士引進大菱鲆帶動海水養殖第四次浪潮(黃海水產研究所供圖)

圖2早期海上養殖網箱 黃海水產研究所提供

三十年跨越,面積、產量雙突破

我國海水魚良種培育工作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盡管起步較晚,但經過科技工作者近30年的努力和付出,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8年引進挪威重力式網箱后,經過“十三五”期間的技術積累,“十四五”時期我國海水養殖已經逐步形成了以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重力式網箱為主,桁架類網箱為輔,養殖工船為探索的發展格局,深藍生產體系日漸形成。

據漁業年鑒統計,2023年,全國深遠海養殖水體達5660萬立方米,產量47萬噸,分別是“十三五”初期的5.5倍和4倍。深遠海養殖產量占海水魚類養殖產量的1/4。“十四五”期間深遠海養殖產量保持年均26%的增幅高速增長,遠超其他任何一種養殖模式,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的重要引擎。

圖3 藍鉆1號深海養殖網箱

(山東海洋明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劉成磊供圖)

圖4 經海1號深海智能網箱 黃海水產研究所提供

2024年海水魚養殖新品種達到23個,加上蝦、蟹、藻、貝類等,我國自主培育的水產新品種已有300多個,包括大黃魚“甬岱1號”“富發1號”、金鯧“晨海1號”以及石斑魚“金虎雜交斑”等。這些新品種已成功進入市場,成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與此同時,養殖模式不斷優化,多地采用陸基育苗、海陸接力養殖模式,使養殖品種始終處于最適宜環境,實現全年高效養殖。

圖5 金虎雜交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田永勝研究員提供)

目前,我國已審定和推廣水產新品種283個,建立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900多家,培育水產種業生產主體2.1萬余家,年提供苗種6萬億尾(粒)以上,種業產值800多億元,初步建立了“保育測繁推”相結合的現代水產種業體系。

良種先行,構建現代水產種業體系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芯片”,是漁業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盡管我國深遠海養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適養品種偏少、種源進口依賴度高等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源頭抓起,實施“藍色種源”保護工程,進一步加強海水魚類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保存,挖掘優異種質資源,為良種培育提供種質基礎。

立足當下,如何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

一是實施“藍色種源”保護工程。建設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對地理標志品種開展基因圖譜繪制和種質特性研究,建立種質資源動態監測系統,在主要養殖區設立原位保護區;推動成立水產種業創新聯盟,共建共享種質資源數據庫。

二是深化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加強水產種業創新攻關,自主選育大黃魚、虹鱒等適宜深遠海養殖的水產良種。

圖6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庫(黃海水產研究所楊曉萌老師供圖)

三是因地制宜建設標準化、現代化的種苗繁育基地。加強繁育設施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升級換代,提高種苗繁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漁業種業產業園、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建立種業質量追溯體系。

近年來,我國在水產種業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殿昌的團隊培育的卵形鯧鲹“鯧豐1號”新品系,廈門大學教授柯才煥團隊培育的綠盤鮑新品種,被譽為“中國大鮑”,已實現部分出口。

圖7 廈門大學教授柯才煥團隊培育的綠盤鮑新品種

(廈門大學游偉偉老師供圖)

政府也正加大對水產種業的資金投入,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導。同時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培育優良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水產新品種。

未來,希望在水產種業創新捷報頻傳,讓“藍色糧倉”建設成果更豐碩,百姓菜籃子的高質水產品更豐盈。

作者:劉雅丹 研究員 中國水產學會原秘書長助理、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科學性審核:杜美榮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策劃:武玥彤

編輯:田新宇

來源: 大國糧策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