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壽春高架橋上,35%的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出現裂縫,部分裂縫寬度超設計限值0.2毫米。這些裂縫背后,隱藏著一個被傳統設計規范低估的“隱形殺手”——車輛動態荷載對橋面板的局部沖擊效應。我國浙江工業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聯合團隊近期在《結構與土木工程前沿》發表研究,通過現場測試與計算機模擬發現:橋面板的局部沖擊因子最高可達0.93,遠超中美規范限值0.33,而路面粗糙度是最大影響因素。這一發現為橋梁安全評估與維護提供了新方向。
從裂縫到數據:橋面“壓力波”如何被低估?
壽春高架橋作為四跨連續鋼-混凝土組合梁橋,設計時速120公里,卻在運營4年后出現密集裂縫。研究團隊通過數字圖像相關(DIC)技術監測發現,裂縫多集中在車道下方的橋面板,而規范計算應力卻顯示“安全”。矛盾指向傳統設計方法的一個漏洞:全球沖擊因子(衡量橋梁整體振動)無法反映橋面板的局部動態響應。
“就像用平均體重評估每個人的健康,忽略了局部器官的負擔。”論文通訊作者彭偉兵比喻道。團隊在橋面布置高精度光學傳感器,測量車輛以5-60公里/小時通過時的動態形變。數據顯示,橋面板的局部沖擊因子比鋼梁高40%,且車速達60公里/小時時,局部沖擊因子飆升至0.575,遠超國標限值。
計算機“透視”橋面:路面粗糙度成最大變量
為驗證現場數據,團隊搭建了包含7.5萬網格單元的橋梁三維有限元模型,模擬車輛荷載與橋面振動。模型顯示,當車速提升至120公里/小時,局部沖擊因子可達0.93,相當于設計值的2.8倍。路面粗糙度的影響最為顯著——在“較差”路況下,橋面沖擊因子比“良好”路況增加67%。
“路面坑洼就像不斷敲擊橋面的錘子。”彭偉兵解釋,車輛顛簸產生的振動波通過輪胎傳遞至橋面板,引發高頻局部形變。研究還發現,車重增加會降低沖擊因子,但超載會導致橋梁整體變形風險升高。例如,100噸重車以80公里/小時通過時,橋面最大形變達6毫米,逼近安全閾值。
規范迭代迫在眉睫:從“整體安全”到“細胞級監測”
現行中美橋梁設計規范均采用全球沖擊因子,但此次研究表明,局部沖擊效應可能被低估60%以上。團隊提出新計算方法:將橋面板的局部形變從鋼梁整體振動中剝離,單獨評估其動態響應。該方法已通過現場數據驗證,誤差小于5%。
研究同時為橋梁維護提供新思路:安裝實時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傳感器追蹤橋面形變與裂縫擴展;限制重車通行速度,尤其在路面狀況惡化路段;優先修復高粗糙度路面,減少“振動錘”效應。
“這相當于給橋梁裝上‘心電圖儀’。”未參與研究的橋梁工程師評論稱,“未來若將局部沖擊因子納入設計標準,可大幅延長橋梁壽命。”目前,團隊正將方法推廣至波形鋼腹板橋等更多橋型,并探索多車道隨機車流的疊加效應。
來源: FrontCl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