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四光于1920年在巴黎創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難》。
圖為我國第一塊鈾礦石(仿制)。(李四光紀念館供圖)
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的一座靜謐小院里,一棟古樸的紅色建筑佇立其間。這里原是李四光的舊居,1989年經中宣部批準建立李四光紀念館,2015年完成改擴建,后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辦公樓的一、二層共同組成李四光紀念館。館內陳列著李四光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學時的成績冊與畢業證、曾經的辦公室與書桌、鈾礦石(仿制)……一件件珍貴的藏品,都在講述著這位地質學泰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的一生。
一張表格引發的改名
在李四光紀念館走廊展柜里,多件展品都與“仲揆”二字相關:一個裝有物理實驗溫度計的木盒上,刻有“仲揆”;李四光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申請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的文檔上,姓名處寫著Jongquei Su-Kwang Lee;1950年,他回國時用的皮箱上標記有“J.S.L”。原來,李四光原名為“李仲揆”。
改名背后,有一段往事。1902年,時年14歲的李仲揆從湖北農村只身來到武昌,報考武昌高等小學堂。由于緊張,在填寫報名表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因為家里窮,舍不得再花錢買一張報名表,他靈機一動,將“十”改成了“李”,又加了“光”字,成了“李四光”。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自此,李仲揆改名李四光。
創作我國首支小提琴曲《行路難》
你能想到嗎?中國最早的小提琴曲是李四光創作的。在李四光紀念館,陳列著一張泛黃的小提琴曲譜《行路難》,這是他于1920年在巴黎譜寫的。這首曲子是他一路走來的心境寫照。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黃岡農村,家庭貧寒,但他通過不懈努力,15歲便被派往日本學習造船專業。畢業回國后,他卻發現中國缺少鐵礦很難造出船。1913年,他又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專業,一年后,他認為采礦離不開勘探,便改學地質學。
1918年,李四光獲得自然科學碩士學位,準備回國開展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報效祖國的夢想。同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中國作為參戰國,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李四光的回國之路布滿荊棘。1919年冬天,他草草寫下了5行樂曲,抒發心中的憤郁之情,并于1920年2月完成了整首曲譜。
正如李四光紀念館辦公室副主任趙曼介紹說,《行路難》雖然曲調簡單,但結構完整、層次清晰。開頭哀傷悠長,抒發了李四光對復雜社會局勢的憤郁不平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中間澎湃激昂,結尾又漸回平靜,體現了李四光盡管內心苦悶掙扎,卻仍堅持著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堅守著為祖國奉獻的決心。
為毛主席撰寫的地質科普書
李四光紀念館展廳里,還陳列著中國最早的地質科普讀物《天文·地質·古生物》。它被業內譽為殿堂級的科普著作,全書約17萬字,附有60多幅照片和插圖,是李四光寫給毛澤東主席的地質科普讀物,于1972年正式出版。2017年入選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趙曼向記者介紹了這本書誕生的始末:這本書源自李四光與毛澤東主席的一次談話。毛澤東對科學事業很關心,尤其對地學知識感興趣。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科技界代表時,一把拉住了李四光,兩人從天體起源一直聊到了生命起源。臨別時,毛澤東讓李四光幫忙找幾本科學書看看,李四光覺得專業書不適合主席看,就說“我給主席寫一本”。在接下來的10個月里,李四光收集了國內外的一些科學資料,又結合自己的理解,編寫了這本地質科普讀物。
該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天文、地球、生物乃至數理化的部分知識,精煉融合,并科學闡述了天文、地球、生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如李四光認為,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個行星,研究地球應結合天文等內容。此外,該書更展示了科學發展的曲折歷程、學術之爭、遺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科學原理等。
我國第一塊鈾礦石
走出李四光舊居,抬頭可見李四光于1956年親自創建的地質力學研究所。這座樓的一、二層是李四光紀念館的另一部分。
紀念館展廳里,鈾礦石(仿制)、伽馬儀等珍貴藏品悉數展出。
其中的鈾礦石(仿制)原件是我國第一塊鈾礦石,曾被李四光帶進中南海,向時任國家領導人匯報國內鈾礦資源情況。在新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建設國防的年代,李四光為尋找關鍵原料——鈾元素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導“找鈾隊伍”,發現了一系列鈾礦床,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中國地質科學奠基人之一、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領導人和開拓者,李四光傾盡畢生心血創立地質力學理論;指導發現大慶、勝利等油田,幫助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發現并論證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推翻西方學者提出的“中國東部沒有第四紀冰川”的錯誤論斷;親自為武漢大學等學校選址,致力于發展地質學教育事業……李四光用一生踐行了孫中山先生對他提出的“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的期望。
2009年9月,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評價他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同年10月,一顆遨游在浩瀚蒼穹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李四光星”,永遠銘記李四光為中國地質科學與地質事業所作的貢獻。
打卡小貼示
李四光紀念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接待5人及以上團體參觀,參觀時間為周一至周五9∶00-11∶00,14∶00-16∶00。參觀者需至少提前一天在網站(https://jslee.geomech.ac.cn/)或電話預約,預約電話:010-88815625。
(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王文潔)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