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不僅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是中國核能技術解決方案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在“華龍一號”的基礎上,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從2020年開始華龍后續機型的研發工作,打造性能更優、競爭力更強的華龍機型,實現我國核電技術從并跑到領跑的戰略目標。至2024年底,華龍后續機型研發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華龍后續機型背后的研發團隊,剛組建時平均年齡不到40歲,他們秉持著“強核報國 創新奉獻”新時代核工業精神,見證并參與了我國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作為“80后”的吳宇翔,正是這支團隊中的一員。
從青澀的工程師到身兼重任的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如今他已成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壓水堆核電站總體設計技術領域科技帶頭人、華龍后續機型副總設計師兼總師辦主任、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先進核能技術研究院創新中心主任。
▲吳宇翔在中核集團科技大會上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發言
作為 2023 年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項目入選人,吳宇翔擁有深厚的核電總體專業背景和豐富的綜合性科研組織實施能力,在核電技術的研發、推廣、管理等工作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績。近日,在由北京市科協、北京科技記協組織的“首都科技人”宣傳活動中,吳宇翔向記者介紹了投身核工業領域的初心,以及在“華龍一號”及后續機型研發中的實踐。
馬蘭花開,理想啟航
吳宇翔從小鐘愛歷史讀物,喜歡“男兒何不帶吳鉤”“若個書生萬戶侯”這樣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與“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這樣舍生取義的肝膽忠勇。如今,他在核工業領域找到了“早立悠悠報國志,漸成拳拳為民心”的大志向,也走進了“為國為民”的人生理想。
2001年,吳宇翔考入清華大學。當年正值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活動中,一位隱入大漠戈壁投身核試驗30年的學長的發言,觸動了吳宇翔的內心世界。
學長說:“我們是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極普通的學生,僅僅因為我們投身到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中,僅僅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才體現了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段話刻入了吳宇翔的記憶中,也讓他對大漠戈壁的那個地方產生了好奇。一次暑假實習的機會,他終于來到了這個曾見證中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的地方,這個承載了無數核工作者的艱辛與付出的地方,這個讓他心心念念的地方——馬蘭基地。
在戈壁灘上的“大漠第一哨”,吳宇翔見到許多用青春和熱血守護這片土地的士兵們。他們把從戈壁灘上撿來的根雕當作點亮生活的“藝術品”,布置成為這里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他們中也有人復員后會抱著所見的第一棵大樹失聲痛哭……在這里,堅守不再是一個詞語,而是一種刻骨銘心的信念,一種融入血脈的行動。
吳宇翔那顆年輕而不乏躁動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那次實習后,他有了新的思考,要將個人的熱愛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那才是選擇的意義。
博士畢業后,吳宇翔放棄在清華大學的留校機會,選擇成為中核工程的一名青年工程師。
核電征途,交流為基
進入中核工程讓吳宇翔感到很幸運,因為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開端就遇到了這個行業中最出色的一批人。他們中不乏思路敏捷、見識不凡的長者,也有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中堅力量,更有年輕有為、干勁十足的同輩人。在他們身上,吳宇翔看到了自己的青澀與不足。
幸運的是,中核工程為人才的成長賦予了寬松的環境,有誠懇指導,有試錯空間,更有對年輕人委以重任的信任。
入職的第三個月,吳宇翔就帶著推廣“華龍一號”的任務,被派往阿根廷參加技術交流會。
交流會共有十幾個議題,他負責完成其中一個議題的匯報講解。雖然課堂上曾學過核電的相關知識,但自己的實踐經驗幾乎為零。于是,吳宇翔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惡補相關知識、假想各種問題、反復演練講解……最終,在交流會上他以優異的表現,尤其是流利的英語表達,給在場人員留下深刻印象。
當然,英語流利的優勢,也在日后為他的“國際核電推銷員”之路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吳宇翔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參加國際核工展
那些年,在國家鼓勵核電“走出去”的背景之下,他多次被派往以亞非拉為主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我國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宣傳與推廣。
2012年6月,他赴巴基斯坦參加K2/K3主合同談判。抵達后,巴方提出了一千多個技術問題,這些問題的答復成為主合同技術附件簽訂的前提條件。克服每四小時停一小時電、沒有空調、天氣炎熱、蚊蟲肆虐等種種困難,他連續熬夜工作,最終在談判中解決了巴方所有問題,將技術附件固化,為主合同的簽訂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回憶說,在國際大會和展覽上,一些參會者會戴著有色眼鏡“審視”這項技術,甚至刻意刁難;但也有一些參會者對“中國制造”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2014年9月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58屆IAEA大會展覽時,吳宇翔為報道IAEA大會的央視記者提供素材,協助制作新聞報道。很快,一條時長近3分鐘的新聞在央視播出,成為“華龍一號”在央視的首次亮相。
每當想起這一幕幕,吳宇翔的腦海中便會閃現出“匡扶社稷,為國為民”幾個字。他感到,那時的自己已不再僅僅代表個人或是單位,而是代表著中國的核工業。
家國擔當,知行并重
工作一段時間后,吳宇翔觀察到,設計工作與在學校接受的科研訓練有著巨大差異,尤其是缺少一套標準體系。在“華龍一號”研發基本成型時,他意識到標準自主化對于核電技術自主化的關鍵作用,于是花了一年時間梳理各專業的標準及版本系統、分析實用性和存在的問題,牽頭編撰完成了一份長達140頁的分析報告。
報告得到了集團領導的高度重視,批準“華龍一號型號標準研究”課題立項,“華龍一號國家標準化示范項目”得到了國標委、能源局和核安全局的共同支持。課題歷時四年建立了一套涵蓋全生命周期的自主化核電標準體系,為“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走出去”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核工程為年輕人提供的成長空間,讓吳宇翔感受到自己在所熱愛的技術工作中越來越游刃有余。
2018年,他接到了一項新的任務:華龍后續機型研發。
起初,他顧慮自己資歷不足、威望不夠、項目管理經驗尚淺,而且自己打心里還是偏向技術工作,但在院領導的開導和鼓勵下,他決心擔下重任。
“華龍一號”后續機型的研發成為他傾盡心血的堅定目標。他建立了項目團隊、管理體系,反復論證總體指標與特征,將所有專業集中起來細化、明確技術方案,制定研發計劃,討論重大技術問題,最終圓滿完成了研發任務。
在吳宇翔看來,這一切皆因“熱愛”而開啟,在踐行家國擔當中得以磨煉,最終促成了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他直言,感恩能在中核工程遇見伯樂、榜樣、良師、益友、知己、手足……遇到這些優秀的人,也感謝中核工程這個大舞臺,為每個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讓他們有機會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來源:北京科技報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