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回暖,晴雨交替頻繁,手足口病逐步進入高發期。手足口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樣,5歲以下兒童是易感人群,尤其是托幼機構、學校等兒童聚集場所更容易出現聚集性疫情。溫馨提醒: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家長和老師需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密切關注孩子手、足、口、臀等部位是否出現皰疹或皮疹,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1

哪些人群易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主要致病血清型為EV-A71、CVA16和CVA6)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在各個年齡段都可以發病,但最主要的發病人群還是集中在6月齡-5周歲兒童。監測分析發現,1周歲兒童發病率最高,其次是2周歲兒童。

02

手足口病的流行季節

全年均可發病,但呈現明顯的季節性高峰:

??春夏季高峰:4~7月

??秋季高峰:9~11月

03

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2~10天,平均3~5天。

??典型癥狀:發熱,口腔黏膜皰疹,手、足、臀部出現斑丘疹或皰疹,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病程:多數患兒癥狀較輕,7~10天可自愈;少數重癥患兒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并發癥或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特殊表現:感染CVA6、CVA10的患兒,可能在病后2~4周出現脫甲癥狀。

04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

??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發病前數天即具有傳染性,發病后1周內傳染性最強。

??傳播方式:

??密切接觸傳播:接觸患者的糞便、皰疹液、鼻咽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體(如毛巾、玩具、餐具等)。

??飛沫傳播:通過咳嗽、打噴嚏傳播。

??消化道傳播:飲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05

日常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1)勤洗手,講衛生

??兒童在外出后、進食前、如廁后,家長在接觸兒童前、處理糞便或污染物后,均需用肥皂和流動水按“七步洗手法”徹底洗手。

??接觸病人及污染物后應選擇合適濃度的含氯消毒劑洗手。

(2)減少聚集,避免感染

??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帶兒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3)保持環境清潔與通風

??定期開窗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對兒童頻繁接觸的物品(如玩具、門把手等)和餐具定期清潔消毒。

(4)接種疫苗

??EV71疫苗可有效預防EV-A71型手足口病,降低重癥和死亡風險,建議12月齡前完成全程接種。

(5)避免接觸患者

??不與患病兒童共用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Tip

溫馨提示:

手足口病雖多為輕癥,但家長仍需提高警惕。若孩子出現持續高熱、精神萎靡或皮疹加重等癥狀,請立即就醫!

科學防護,健康相伴!

來源: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