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無線通信的能效挑戰
在5G與未來6G通信網絡中,高頻段、寬帶寬的信號傳輸需求持續增長,但隨之而來的高能耗問題日益突出。功率放大器作為基站與終端設備的核心部件,其效率直接影響著網絡運營成本與碳足跡。傳統對稱多赫蒂功率放大器(DPA)雖能在特定頻段實現高效能,但在寬頻帶與大回退功率(BOP)場景下,效率波動大、設計復雜度高的問題始終未解。近期,一項基于“阻抗-相位混合優化”的創新設計方法,通過靈活結構重組,為寬帶通信設備的能效提升提供了新方向。


效率困境:寬帶場景下的性能衰減

傳統DPA通過主輔放大器協同工作,在信號功率回退時提升效率。然而,當信號帶寬從數百MHz擴展至數GHz時,兩大瓶頸逐漸顯現:

  1. 相位色散難題:寬頻帶內阻抗匹配網絡(OMN)的相位響應差異導致效率隨頻率劇烈波動,例如某款DPA在2.2-2.5GHz頻段內,9dB回退效率差異達10%,高頻段性能顯著劣化。
  2. 設計僵化:傳統微帶電路采用規則布局,難以兼顧阻抗匹配與相位控制,擴展回退范圍需引入多級架構,但成本與體積隨之激增。

這些問題使得現有設備在應對多頻段聚合、毫米波通信等場景時力不從心。研究團隊發現,優化電路結構的“自由度”或是破局關鍵。


片段式結構:讓電路“自由生長”

為突破傳統設計限制,研究團隊提出“片段式結構”替代規則微帶電路。這種結構由可編程金屬網格組成,每個網格可獨立選擇是否填充金屬(“1”填充,“0”不填充),形成近乎無限種布局組合。通過多目標進化算法(MOEA/D),系統自動篩選最優網格排布,在滿足阻抗匹配的同時,將相位差異壓縮至25°以內。

實驗數據顯示,片段式結構OMN在1.7-2.5GHz頻段內,阻抗誤差降低40%,相位一致性提升60%。其靈活特性使得電路能夠動態適應不同頻率的電磁特性,例如在2.5GHz高頻點精準匹配目標阻抗(14+j1Ω),同時在低頻段維持相位平衡,從而減少效率波動。


混合優化:效率與帶寬的協同之道

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阻抗-相位混合目標函數”,將兩類參數納入統一優化框架:

  • 高頻精準控制:在2.5GHz頻點,結合負載牽引技術確定最優阻抗,并計算所需相位(-215°),確保高頻效率穩定性。
  • 中低頻動態平衡:在1.7-2.1GHz頻段構建阻抗約束圓,限制相位漂移范圍,避免效率隨頻率偏移。

通過該方法,DPA在1.7-2.5GHz頻段內實現38%的相對帶寬,9dB回退效率保持在45%-55%,較傳統設計效率一致性提升15%。


實測驗證:從實驗室到商用場景

基于上述設計,團隊研制了一款對稱DPA原型,采用氮化鎵(GaN)晶體管。實測結果顯示:

  • 功率覆蓋:飽和輸出功率>44dBm,滿足5G基站多頻段覆蓋需求。
  • 能效表現:飽和效率58.5%-68%,9dB回退效率45%-55%,帶寬擴展30%。
  • 線性度保障:搭載數字預失真(DPD)后,20MHz LTE信號的鄰道泄漏比(ACLR)<-50dBc,平均效率>50%,符合商用標準。

與傳統方案對比,該設計在保持對稱架構的同時,兼顧了寬頻帶與高效率,為大規模部署奠定基礎。


應用前景:從地面基站到太空通信

這一設計在多個領域展現潛力:

  • 5G宏基站:支持2.6GHz、3.5GHz等主流頻段,降低能耗與散熱成本。
  • 低軌衛星:適配高頻段寬帶傳輸,提升星地鏈路可靠性。
  • 工業物聯網:通過高能效延長設備續航,支撐工廠自動化升級。

研究團隊指出,下一步將探索片段式結構在毫米波頻段的應用,并開發自動化設計工具,加速技術產業化。


未來展望:重新定義能效邊界

無線通信的能效提升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設計思維的革新。片段式結構通過“自由變形”打破規則布局的限制,而阻抗-相位協同優化則為寬頻帶性能提供了系統性解法。正如論文作者所述:“當電路設計從‘機械排列’轉向‘動態生長’,性能天花板將被徹底打破?!边@一創新或將成為高能效通信設備的標配,推動全球網絡向更綠色、更智能的方向演進。

通過結構優化與算法協同,寬帶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難題正迎來轉機。當每一瓦特電力都能被精準利用,通信網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也將愈發清晰。

來源: 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