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當“雙碳”目標遇上能源供需矛盾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以風光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但風光的隨機性、間歇性也給能源系統帶來挑戰。傳統的園區綜合能源系統(PIES)往往依賴天然氣熱電聯產(CHP),然而天然氣作為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問題,以及供應鏈波動帶來的供能風險,成為低碳轉型的掣肘。如何讓能源站與用戶“聰明協作”,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碳排放?一項最新研究提出的“雙層優化策略”,或許給出了答案。
能源站與用戶的“對話機制”:從單向供給到雙向互動
傳統能源交易中,能源站單向制定電價、熱價,用戶被動接受,供需信息無法實時互通。這導致能源站常需依賴預測調整供能計劃,不僅效率低,還易造成能源浪費或短缺。
研究團隊提出一種**“能源站-用戶”雙層互動框架**:
上層(能源站):根據外部電網價格、碳排放成本,動態制定分時電價和熱價,并優化供能設備(如光伏、風電、儲能)的運行策略。
下層(用戶):根據實時價格信號,靈活調整用電、用熱行為——例如,將洗衣、充電等可平移負荷轉移至電價低谷時段,或主動減少高峰時段需求。
通過價格信號與需求響應的循環迭代,雙方不斷調整策略,最終達到“能源站收益最大化”與“用戶用能成本最小化”的平衡。模擬數據顯示,相比傳統模式,該策略使能源站收入提升5.09%,用戶消費盈余增加2.46%。
階梯式碳交易:讓減排成為“經濟選擇”
為激勵低碳供能,研究引入階梯式碳交易機制:
免費配額:能源站、用戶和外部電網按供能量分配碳排放額度。
獎懲分明:實際碳排放低于配額時,可出售剩余額度獲利;超額排放則需支付階梯式遞增罰款。
這種機制將碳排放成本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例如,能源站若過度依賴外部燃煤電網購電,需承擔更高碳成本;反之,通過優化風光出力或儲能調度減少碳排放,則可獲得額外收益。模擬案例中,該機制使系統碳排放減少2.54%,碳交易成本降低5.23%。
實際效果:用戶省荷、系統減碳、儲能“削峰填谷”
在青島某園區的模擬測試中,協同優化策略展現出多重效益:
用戶負荷更“柔性”:高峰時段用電需求下降12%,部分負荷轉移至夜間低價時段,既緩解電網壓力,又降低用戶電費支出(圖1)。
儲能“聰明充放”:白天光伏過剩時儲能充電,夜間放電補充需求,儲能利用率提升30%,減少對外購電依賴。
生物質燃氣替代天然氣:通過厭氧發酵有機廢物生產沼氣,替代50%的管道天然氣,既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又降低供能中斷風險。
圖1:需求響應前后用戶用電負荷對比
未來展望:從單園區到多區域,協同優化潛力待挖
盡管當前研究聚焦單一園區,但其模式具備擴展性。例如,多個園區間可通過非合作博弈實現跨區域能源交易,進一步提升整體能效。此外,隨著電動汽車、智能家居等柔性負荷普及,用戶側調節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研究團隊建議,政策層面可探索**“碳稅+補貼”組合拳**,例如對采用生物質供能的園區給予稅收優惠,或對高碳能源征收環境稅,加速低碳技術市場化進程。
結語:低碳轉型需“雙向賦能”
能源系統的低碳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機制設計問題。通過價格信號引導用戶參與,通過碳成本倒逼供能優化,這種“雙向奔赴”的協同模式,為破解能源-環境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正如論文作者所言:“未來的能源系統,不該是‘發電廠說了算’,而是供需雙方共同編織的智能網絡。”
來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