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海灘上踩過細膩柔軟的白沙,享受它帶來的愜意、舒適。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沙子是怎么來的?許多人會以為所有的沙子是海浪拍打巖石形成的,但其實,世界上很多白沙灘上的不少細沙,是一種奇特的魚——鸚鵡嘴魚一點一點“吃”出來的。

一條條紋鸚嘴魚(Scarus zelindae),它被包裹在一個“黏液繭”中。它正處于睡眠狀態,被其自身分泌的黏液泡包起來了。攝影:Igor Cristino Silva Cruz(CC BY-SA 4.0)

說到鸚鵡嘴魚,這是一類長得很特別的魚,是鸚嘴魚科 (Scaridae)鸚嘴魚屬的魚類,俗名鸚哥魚、鸚鵡魚,約有100個物種,它們生活在珊瑚礁、海草床和巖石海岸線等環境中。它們的嘴巴形狀像鸚鵡的喙(那實際上是一組突出的牙齒),顏色鮮艷,看上去仿佛是海底的一抹流動的彩虹。可別被它們的“美貌”給迷惑了,這家伙,可是個十足的“磨牙能手”,成天在海底啃珊瑚——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啃食巖石、珊瑚的硬質外骨骼來獲取食物。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鸚鵡嘴魚要吃珊瑚呢?它們又是怎么變成“造沙大師”的呢?

珊瑚雖看似色彩斑斕的巖石,實則是由無數個近親海葵的小型海洋生物聚集而成的群落。它們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分泌碳酸鈣,形成堅硬的外骨骼,這與蛤蜊、海螺等貝類的殼成分相同。珊瑚與其體內的共生藻類——蟲黃藻,建立了一種互惠關系:珊瑚為蟲黃藻提供安身之所和營養,而蟲黃藻則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糖分,為珊瑚提供生長所需的能量。上圖是潛水所攝珊瑚礁。?攝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其實,鸚鵡嘴魚并不是在“吃”珊瑚,而是在吃附著在珊瑚上的藻類。珊瑚礁是一片繁忙的生態系統,許多微小的藻類會生長在珊瑚的表面,而鸚鵡嘴魚的食物正是這些藻類。可是,要吃到這些藻類,它們就必須先咬碎珊瑚,把藻類連同珊瑚一起吞進肚子里。就像你吃花生米時,有時候可能會連著外殼一起咬碎一樣。

一條網紋鸚嘴魚(Scarus frenatus)。攝影:Ewa Barska(CC BY-SA 3.0)那么,這些被鸚鵡嘴魚吞進去的珊瑚去了哪里?答案就在它們強大的消化系統里。

鸚鵡嘴魚的胃和腸道會分解珊瑚中的有機物,把它們吸收,而剩下的碳酸鈣部分(也就是珊瑚的骨骼)則會被磨碎,最終以極細膩的沙粒形式排出體外。換句話說,這些魚每天“吃進去珊瑚,拉出來沙子”,就這樣一口一口地,把堅硬的珊瑚變成了細軟的海灘。

你可能會好奇,這種“造沙”的效率有多高?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一條成年鸚鵡嘴魚一年可以制造多達100公斤的白沙!有些特別大的種類,比如凸頭鸚嘴魚,一年甚至可以“生產”超過400公斤的沙子。換句話說,許多美麗的熱帶海灘,都是鸚鵡嘴魚一點一點“拉”出來的。如果沒有它們,我們熟悉的那些白沙灘可能根本不會存在,或者會變得很小、很稀少。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原來,我們腳下一些柔軟的白沙,其實是鸚鵡嘴魚“吃”珊瑚之后的產物!更有趣的是,不僅僅是沙灘,這些由鸚鵡嘴魚制造的沙子還會填充到珊瑚礁的縫隙里,幫助珊瑚礁結構更加穩定。可以說,鸚鵡嘴魚不僅是“造沙大師”,還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建設者”。此外,鸚鵡嘴魚還通過清理珊瑚上的藻類和過度生長的海綿,幫助保護珊瑚礁免受過度競爭的威脅,從而維持生態平衡。

鸚鵡嘴魚的造沙行為不僅改變了沙灘的物理形態,還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珊瑚砂的顆粒較小,能夠迅速被海浪沖刷并重新分布,形成柔軟的沙灘表面,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例如,沙灘上的細小顆粒可以為幼蟲和小型海洋生物提供庇護所,同時促進珊瑚礁的再生、自我恢復。

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是無窮無盡的。鸚鵡嘴魚的數量如果減少,珊瑚礁生態系統就會受到影響,沙灘也可能面臨消失的風險。遺憾的是,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因素,許多地區的鸚鵡嘴魚種群正在減少。特別是在一些熱帶海島,鸚鵡嘴魚被當地居民捕撈作為食物,或者因珊瑚礁退化而失去生存環境,這都在影響它們的“造沙”能力。

在幫助珊瑚礁保持健康,避免藻類過度生長。如果沒有鸚鵡嘴魚,許多珊瑚礁會因為藻類爆發而死亡得更快。當然,在極端情況下,如果珊瑚數量已經少得可憐,鸚鵡嘴魚的咬食可能會對局部珊瑚造成壓力。但總體而言,鸚鵡嘴魚的存在對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利大于弊的。

那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這些神奇的“造沙工人”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對珊瑚礁的破壞,比如避免在珊瑚礁區域亂丟垃圾,不使用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的防曬霜,甚至在旅游時選擇那些支持珊瑚保護的旅行社,等等。以及,支持海洋保護區的建設,讓鸚鵡嘴魚有更安全的棲息環境,繼續它們“吃珊瑚、拉沙子”的偉大事業。

所以下次當你漫步在細膩的白沙灘上時,不妨想一想,里面有一些沙子,可能是無數條鸚鵡嘴魚花了數百年時間、一點一點地啃噬、“制造”出來的。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里。

(注:1.本文僅代表資訊或者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2.通常物種的拉丁學名一般以斜體顯示;但是因本平臺的文章被拷貝到外部平臺時經常出現斜體內容自動丟失的情況,故而未作斜體設置。特此說明。)
文 | 王海詩(Amphitrite Wong)
編輯 | YJ排版 | 綠葉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