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還在為了養生,每天盯著“智能手表”查看心率和血壓、為數據閉環而跑步鍛煉的時候,在浙江,就連小番茄和四季豆的“心跳”,也正被相似的“健康手環”記錄、聯網、分析……
不會說話的植物究竟“渴不渴”?是否需要曬曬太陽?還是需要更多的肥料?通過中國計量大學教授徐沛課題組研發的植物手環,可以清楚地獲知答案。日前,相關成果刊發于國際學術期刊《植物通訊》(Plant Communications)。
在這項新技術的加持下,也許未來,人均可以成為“種植大師”,一鍵讀懂花草的“心聲”,解鎖瓜果蔬菜的美味“密碼”。
佩戴植物手環的番茄成株 受訪對象供圖
為瓜果蔬菜帶上“健康手環”
近日,潮新聞記者來到了位于杭州市錢塘區的共富農場。在這里,徐沛團隊剛播種的小番茄苗、豆苗正迎著春光,長出郁郁蔥蔥的綠枝葉,眼前是一片翠綠飽滿的景象。
現代科技正改變農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方式。
每周,科研人員們最多只需要來“現場看護”一次。更多的時候,種植則是一場“旅行青蛙”式的遠程操控——
課題組成員、中量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呂晨澤告訴記者,通過團隊研發的植物可穿戴傳感器(PlantRing),在距離農場十幾公里外的學校實驗室里,大家就能將植物的生長情況“全盤掌握”。
只見他拿出一條黑白相間的“手環”,套在一株小苗的莖部。“這是把十足精細并且時刻更新數據的‘腰圍尺’,” 呂晨澤介紹,“當莖部直徑產生細微的變化,‘手環’就會感知并轉變為不同的電信號。”
隨后,他指向一個火柴盒般大小的綠盒子,“電信號會傳輸到這個防水的數據采集器里再發送到云服務器終端。最后,我們就能在電腦上看到這些微妙的數據變化。”
發現讓果實更甜美的“秘密”
相較人類世界,植物王國的“智能手表”功能甚至“更強大”。
比如,感應環平均每三分鐘就進行一次“測量”。“和肉眼相比,它能感受出10微米以下的大小差別,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 呂晨澤表示。
“一套傳感器,可以續航3個月以上。沒有電量焦慮,而且它掛在枝頭上也可以充電。”此外,經過大雨、大風、日曬測試,即便在臺風季,綁著“手環”的植物莖稈也能隨風搖曳“穩定發揮”。
佩戴植物手環的番茄成株 受訪對象供圖
去年,團隊還為小番茄苗開展了一次“生長競賽”,發現了讓果實更甜美的“秘密”。
在同樣的生長環境下,科研人員設置了三種不同的澆水方式。一組小番茄苗無論是否“饑渴”,接受每日澆水;一組通過測量土壤水分來灌溉;最后一組,則佩戴植物手環,每隔三天分析植物本體數據后再判斷是否給水。
“我們的測試正好證明了園藝學界的一個理念—逆境出品質。”呂晨澤笑道。
當可以高精度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時,團隊會在小番茄微微缺水的情況下澆水,使其積累更多的糖分。“把握好那個剛剛好的尺度,最終,我們相較其他兩組僅用1/3的澆水量,就培養出了更甜、品質更高的小番茄。”
跨學科合作讓農業告別“看天吃飯”
目前,植物手環的感應數據以水分分配為主,未來,它還將進一步優化升級,在精準施肥、植物品種選育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裂果是困擾番茄種植的頑疾,”呂晨澤舉例,“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傳統思路是讓果皮變厚,但太厚的果皮一定影響口感。”
“我們的監測數據揭示,水分分布不均是裂果‘罪魁禍首’。”也就是說,若能及時預警,或提前篩選水分分配均衡的品種,果實就可以既保持果皮薄脆口感,又能有效減少裂果的產生。
很難想象,這位對種植知識介紹得頭頭是道的專家,曾經最大的難題是讓實驗產品“活下來”。在加入該團隊前,呂晨澤一直深耕傳感器研發,但從未接觸過農業。
“我們是個跨學科協作的團隊,在此之前,農業專家可能會在保持數據穩定、改良材料制備工藝方面遇到瓶頸,”他介紹,“就像2017年,團隊負責人、植物學專家徐沛,就在國家級人才研修班和清華大學材料學專家張瑩瑩‘一拍即合’。技術互補之后,跨學科合作給大家帶來了驚喜。”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同時明確,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
課題組也正和清華大學、浙江省農科院、江蘇淮安農科院以及托普云農等農業企業積極合作,將手環“戴”上更多植物,通過電波匯成數字河流,灌溉農業未來。
告別“看天吃飯”,呂晨澤表示,希望通過科技支持,減少農業中的玄學與僥幸,“通過我們的努力科學計量農產品生長,用數據釀造出更多的豐收和甜蜜。”
來源: 潮新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