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鐵廠的高爐旁、化工廠的冷卻塔下,大量溫度低于100℃的低品位熱能(LGH)正悄然散失。據估算,全球工業廢熱中約63%屬于此類“低溫廢熱”,它們因能量密度低、回收難度大而長期被忽視。然而,隨著能源危機加劇,如何將這類廢熱轉化為可用能源,成為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近期,中國科研團隊提出一種新型熱機系統——氦氣間隙擴散蒸餾-多級反向電滲析熱機(HGDD-MSRED),為低溫廢熱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從“廢熱”到“電能”的轉化密碼
傳統廢熱發電技術(如蒸汽輪機)通常需要高溫熱源(>300℃),而低品位熱能的利用則面臨技術瓶頸。HGDD-MSRED熱機的核心創新在于將兩種成熟技術巧妙結合:
- 氦氣間隙擴散蒸餾(HGDD):通過氦氣層加速水蒸氣擴散,在常壓下實現鹽水溶液的高效分離,生成高濃度(HC)和低濃度(LC)鹽溶液。
- 多級反向電滲析(MSRED):利用HC與LC溶液的鹽度梯度,通過離子交換膜產生電流,類似于“鹽水電池”的放大版。
與需要真空環境的傳統膜蒸餾技術相比,HGDD在常壓下運行,省去了增壓泵的能耗;而MSRED采用多級串聯設計,可靈活調節輸出功率,適應工業場景的動態需求。實驗表明,該系統在95℃熱源和35℃冷源條件下,最高能量轉化效率達2.96%,較同類系統提升近一倍。
效率提升的“三把鑰匙”
研究團隊通過數學模型和實驗驗證,揭示了影響系統性能的關鍵參數:
-
鹽溶液濃度:平衡的藝術
冷流鹽濃度(mc)過低會降低HC溶液濃度,削弱發電效能;但濃度過高反而增加離子結合效應,抑制水分蒸發。實驗發現,當mc維持在2 mol/kg時,系統效率達到峰值1.68%。這類似于烹飪時“鹽多則苦,鹽少則淡”的平衡法則。 -
溫度調控:熱交換的博弈
提高熱源入口溫度(Tinh)可增強水蒸氣蒸發量,但需同步優化冷源溫度(Tc)。例如,當熱源溫度升至95℃、冷源溫度調至35℃時,系統效率躍升至2.64%。這種“溫差驅動”機制,類似于利用暖氣片與室外冷空氣的溫差發電。 -
結構設計:毫米級的精妙
氦氣間隙厚度(δc)和流道長度(L)的微調對效率影響顯著。將δc從5 mm減至3 mm、L從3 m增至5 m時,系統效率提升至2.96%。這得益于氦氣的高導熱性縮短了熱傳遞路徑,而延長流道則強化了熱交換過程。
橫向對比:效率競賽中的“優等生”
與近年提出的其他廢熱發電系統相比,HGDD-MSRED展現出獨特優勢:
- 膜蒸餾-反向電滲析系統(MD-RED):最高效率1.15%,需依賴真空泵,能耗較高。
- 多效蒸餾系統(MED-RED):效率達1.4%,但設備復雜且維護成本高。
- 吸附-反向電滲析系統(AD-RED):效率僅0.55%,適合低溫但輸出有限。
HGDD-MSRED憑借常壓運行、模塊化設計和參數靈活調控,在工業適配性上更具潛力。例如,鋼廠可將冷卻水(80-100℃)作為熱源,直接接入系統產生輔助電力,減少對電網的依賴。
未來挑戰: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最后一公里
盡管實驗室數據亮眼,HGDD-MSRED的規模化應用仍面臨挑戰:
- 材料壽命:離子交換膜長期接觸高濃度鹽溶液可能導致性能衰減。
- 成本控制:氦氣雖提升效率,但其價格較高,需探索替代氣體或循環利用方案。
- 系統集成:如何與現有工業設備無縫對接,實現“即插即用”式改造。
研究團隊下一步計劃測試多元鹽溶液(如氯化鋰與醋酸鉀混合),以進一步提升發電效能,同時探索與太陽能集熱器的耦合應用,打造全天候廢熱回收網絡。
結語:廢熱回收的“工業革命”
每座工廠都是一個未被開發的“能源礦場”,而HGDD-MSRED熱機正像一把鑰匙,試圖打開這座礦場的大門。當毫米級的結構優化遇上精準的參數調控,低品位熱能的命運或許將被改寫——從煙囪頂端的縷縷白煙,變為車間里穩定流淌的綠色電流。這場靜悄悄的能源革命,或許將重新定義工業生產的可持續未來。
來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