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氣溫回升、雨水增多,人體新陳代謝加快,飲食安全與養生調理尤為重要。人們或采摘野菜,或食用甘蔗、青團等傳統應季食物。但這些春日應季食品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健康風險。下面結合節氣特點,助力大家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不踩坑,健康過節!

甘蔗:清明“甜蜜陷阱”

霉變風險不容忽視

在南方部分地區,清明有嚼甘蔗的習俗,認為其甘甜可解春燥。然而,這一時節甘蔗的食用風險遠高于其他季節,需高度警惕。

霉變甘蔗的致命隱患

清明前后溫暖潮濕的氣候,極易誘發甘蔗霉變。霉變甘蔗會產生 3-硝基丙酸(3-NPA) 毒素,這種神經毒素耐高溫且無法通過清洗去除,輕則引發頭暈、嘔吐,重則導致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

霉變特征隱蔽:部分甘蔗表皮看似完好,但內部可能出現紅褐色絲狀物,或散發酒糟味、酸腐味。

毒素擴散范圍廣:即使切除霉變部分,剩余甘蔗仍可能被污染,必須整根丟棄。

圖源:網絡

安全食用指南

挑選技巧:選擇表皮光滑帶白霜、質地堅硬、蔗瓤呈乳白或淺黃色的甘蔗,避開有蟲洞或軟爛的個體。

加工建議:盡量現買現吃,榨汁前需仔細檢查每一節甘蔗;兒童應飲用過濾后的甘蔗汁,避免直接啃咬引發嗆咳或口腔損傷。

其他清明飲食“黑名單”

從祭品到野菜的潛在風險

除了甘蔗,以下四類食物也需謹慎對待:

易霉變腐敗的食物

隔夜祭品:祭祀用的雞鴨魚肉若未冷藏或反復加熱,易滋生細菌,引發急性腸胃炎。

圖源:網絡

發芽土豆與堅果:發芽土豆含龍葵素,霉變花生則含強致癌物黃曲霉素,食用后可能導致中毒。

圖源:網絡

高糖高脂的傳統節令食物

青團、艾糍:糯米制品黏滯難消化,過量食用易導致胃脹反酸,建議搭配山楂茶助消化。

圖源:網絡

油炸祭品:炸馓子等高油脂食物加重肝膽負擔,濕熱體質人群易誘發痤瘡、口舌生瘡。

圖源:網絡

暗藏危機的春季野菜

蕨菜、香椿:蕨菜含致癌物原蕨苷,需焯水5分鐘以上;香椿硝酸鹽含量高,未焯水易致頭暈惡心。

圖源:網絡

不明野生菌類:春季毒蘑菇中毒事件高發,僅建議食用市場售賣的常見品種,切勿自行采摘。

圖源:網絡

清明飲食調養原則

順應節氣,趨利避害

多食芽菜:如豆芽、香椿芽,順應春生之氣促進陽氣升發。

圖源:網絡

慎食反季水果:冬季儲存的蘋果、柑橘等,營養價值下降且可能含防腐劑。

清明飲食安全的核心在于**“新鮮適度,溫熱平衡”**。甘蔗作為高風險食物,需嚴格篩查霉變跡象;祭祖食品務必徹底加熱,野菜菌類謹慎處理。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更應結合體質調整飲食。若食用后出現惡心、腹瀉等癥狀,需立即就醫并保留食物樣本。唯有科學選擇、合理搭配,才能讓清明時節的“舌尖滋味”既傳承文化,又守護健康。

(本文部分內容由AI生成)

審核專家:沈立榮,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杭州市食品營養學會理事長

靠譜出品

來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