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年輕小伙子晨起時突感天旋地轉,伴劇烈嘔吐,經120急救中心緊急送往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就診。接診醫生經行頭顱CT檢查無異常。
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生查房時經過詢問病史與神經系統體查,考慮患者為后半規管型耳石癥,對其進行手法復位(Epley法),引導脫落的耳石歸位,患者在手法復位時還嘔吐一次,但復位后眩暈明顯好轉,隨后配合中醫耳穴壓豆與穴位貼敷治療后出院。
一、“耳朵里的石頭”為何讓人天旋地轉?
耳石癥也就是醫學上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因內耳中碳酸鈣結晶(耳石)脫落,掉入半規管內,隨頭位變動刺激神經末梢所致。耳石癥典型癥狀包括:
**1.短暫眩暈:**每次持續數秒至1分鐘,靜止后緩解;
**2.位置誘發:**起床、翻身、低頭等動作觸發;
**3.伴隨嘔吐:**嚴重時惡心嘔吐、平衡感喪失。臨床發現,3月及秋冬季節發病率較高,與維生素D缺乏、內耳供血不足、頸椎問題及溫差刺激有關。
二、耳石癥如何確診?
耳石癥的診斷主要依賴于一系列專業的檢查和試驗,其中最關鍵的就是Dix-Hallpike試驗和滾轉試驗。
Dix-Hallpike試驗堪稱后半規管耳石癥診斷的“金標準”。醫生診斷后半規管耳石癥,讓患者坐在檢查床,頭向一側傾斜 45° 后迅速躺下,保持頭與床面呈 30°,醫生緊盯患者眼睛,觀察有無眩暈和特征性眼震。滾轉試驗時,患者先取仰臥位、頭抬高 30°,醫生輔助患者向左或向右緩慢滾動 180°,醫生仔細觀察患者有無眼震及眼震方向、特點。
三、中醫教你預防耳石癥:從生活細節入手
中醫認為,耳石癥的病機與肝風內動、氣血不足、痰濕阻滯密切相關。長期熬夜、壓力大,肝陽上亢,導致肝風上擾清竅,從而引發眩暈;營養不良、過度勞累,導致氣血不足,內耳失養發為眩暈;頸部受涼、外感風寒,痰濕阻滯經絡氣血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從而引發眩暈。
1.調和氣血,避免過度勞累
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盡量23點前入睡,養肝血;避免久坐久低頭,每小時活動頸部,保障頸椎氣血運行通暢。
2.溫陽散寒,守護頸部健康
季節交替時佩戴圍巾,避免頸部受涼;晨起可做頸部導引操:緩慢左右轉頭、前后俯仰,各3—5次。
3.健脾補腎,強骨固耳
食用山藥蓮子粥健脾化濕,黑芝麻核桃糊滋補肝腎;多喝牛奶、深綠色蔬菜、豆制品,預防骨質疏松。每天上午10點前曬2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吸收。
4.預防外感,固護正氣
流感季節少去人群密集處,如果感冒及時治療,避免邪氣侵襲內耳??梢园拇笞笛?、足三里等穴位,能夠激發全身的陽氣,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四、復位后調理鞏固療效
耳石癥復位后并非一勞永逸,有一定的復發幾率。即使復位成功,部分患者仍會有頭暈、頭重腳輕等殘留癥狀,中醫可以通過整體調理幫助恢復。
1.中藥內服(在專業中醫醫師下指導服用)
氣血不足者服用八珍湯補氣養血;痰濕阻滯者服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化痰熄風;肝腎陰虛者服用左歸丸滋補肝腎。
2.針灸療法
頭三針(百會、風池、天柱)是治療耳石癥頭暈的常用穴位,配合風池穴、天柱穴等能夠疏通頭部經絡,改善眩暈;每次針灸20~30分鐘,每周進行2—3次。
3.耳穴壓豆
在耳朵上的內耳、神門、肝、腎等穴位貼上王不留行籽,能夠刺激穴位,調節內耳的功能,改善頭暈、耳鳴等癥狀。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1~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4.穴位貼敷
用吳茱萸、川芎等藥粉調成糊狀,貼于涌泉穴,引火歸元,平衡人體的陰陽。可以改善耳石癥復位后頭暈、耳鳴等殘留癥狀。一般每晚貼敷一次,每次貼敷6—8小時,連續貼敷7—10天為一個療程。
5.前庭康復訓練
在醫生指導下做平衡練習(如單腳站立、閉眼行走),增強前庭功能,降低復發率。復位后注意48小時內高枕平臥(30°),避免患側臥位;1周內禁止劇烈運動(如跳繩、按摩頸部);若眩暈復發,及時復診,可再次復位。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龍華君主任提醒:耳石是內耳中掌管平衡的“小石頭”,對我們維持身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耳石癥來去匆匆,通過中醫調理體質、西醫精準復位,多數患者可擺脫困擾。若您或家人出現與頭位相關的短暫眩暈,別猶豫,盡早就診。愿大家遠離眩暈,擁抱幸福。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 陳彬彬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急診科 陳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