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宋學官教授團隊在《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于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RBFNN)的自適應控制策略,成功解決了無人電動鏟在復雜礦山環境下的軌跡跟蹤難題。這一技術突破標志著我國在大型礦山裝備智能化領域邁出關鍵一步,為提升采礦效率、降低能耗與安全風險提供了創新方案。

無人電動鏟:礦山智能化的核心挑戰

作為露天礦山的關鍵設備,電動鏟集挖掘與裝載功能于一體,其性能直接影響采礦效率與安全性。傳統電動鏟依賴人工操作,但礦山環境惡劣,存在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作業風險大等問題。近年來,隨著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電動鏟的無人化與智能化轉型成為行業趨勢。然而,無人電動鏟面臨多重技術瓶頸:其結構復雜、負載高、慣性大且多系統強耦合,挖掘過程中易受模型不確定性(如部件磨損、負載變化)和外部干擾(如礦石阻力、地質振動)影響,導致傳統控制方法難以實現精準軌跡跟蹤。

從“精確建模”到“智能補償”的技術革新

傳統控制方法依賴精確的數學模型,但無人電動鏟在實際運行中,部件尺寸誤差、動態變形、礦石阻力等干擾因素導致理論模型與真實工況存在顯著差異。對此,研究團隊另辟蹊徑,提出“自適應神經網絡補償”的創新思路。

團隊首先重構了無人電動鏟的拉格朗日動力學方程,將模型誤差、外部擾動等不確定性統一歸類為非線性干擾項。隨后,利用RBF神經網絡強大的非線性擬合能力,實時在線估計并補償這些干擾。控制器以位置誤差及其導數為輸入,動態調整輸出扭矩,使鏟斗軌跡快速收斂至目標路徑。此外,通過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團隊嚴格證明了閉環系統的穩定性,確保控制過程平滑可靠。

仿真實驗顯示,在存在10%模型誤差和復合干擾的條件下,新方法的位置跟蹤誤差可控制在±0.005米以內,速度波動減少70%,且輸出力矩平滑,顯著降低了重型設備因劇烈振動導致的疲勞損傷風險。與傳統自適應控制相比,新方法在收斂速度、抗干擾能力上表現更優。

三大技術優勢破解行業痛點

  1. 非精確模型的魯棒控制:突破傳統方法對精確數學模型的依賴,將部件變形、負載變化等“不確定性”直接納入控制框架,提升復雜工況下的適應性。
  2. 平滑輸出與穩定性:通過神經網絡補償干擾,避免傳統滑模控制等方法的“高頻抖振”問題,輸出力矩波動降低50%,保障重型設備長周期穩定運行。
  3. 高精度軌跡跟蹤:結合最優挖掘軌跡規劃算法,仿真中鏟斗絕對路徑誤差小于0.005米,滿足礦山生產對效率與安全性的嚴苛要求。

從實驗室到礦山的應用前景

目前,該技術已在WK-12型無人電動鏟的仿真平臺上完成驗證。研究團隊表示,下一步將聯合礦山企業開展實地測試,并進一步優化控制器對挖掘阻力、物料撒落等實際工況的適應性。

隨著露天礦山智能化需求的增長,這項技術有望成為無人電動鏟標準控制方案。其應用不僅可提升采礦效率30%以上,還能降低能耗15%-20%,同時減少因操作失誤引發的安全事故。此外,該技術的底層框架可推廣至其他重型裝備(如液壓挖掘機、裝載機),為工程機械智能化提供通用解決方案。

結語

大連理工大學團隊的研究,標志著我國在礦山裝備核心控制技術上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來,隨著5G通信、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無人電動鏟將真正成為“智慧礦山”的中樞神經,推動采礦行業向綠色、高效、安全的方向加速轉型。

來源: FME機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