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有超過27.5萬個冰川,覆蓋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冰川與冰蓋共儲存了全球約70%的淡水資源。高山地區可以被稱為世界的水塔。因此,冰川的枯竭威脅著居住在下游的數億人的供水,短期內,冰川融化則會增加洪水等自然災害。
世界氣象組織(WMO)的《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證實,2022-2024年是全球冰川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損失最大的三年。自2016年以來,冰川物質平衡【1】最低的年份中有七個出現在這段時間。
根據全球觀測數據的匯總,自1975年有記錄以來,冰川(不包括格陵蘭和南極洲的大陸冰蓋)總共損失了超過9萬億噸。這相當于一個德國大小、厚度25米的巨大冰塊。
2024年冰川總質量損失為4500億噸,是連續所有19個冰川區域都經歷了凈質量損失的第三年。雖然在加拿大北極或格陵蘭周邊等地區的質量損失相對適中,但斯堪的納維亞、斯瓦爾巴特群島和北亞的冰川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年度質量損失。
目前,冰川融化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第二大助推者,僅次于海洋變暖。
2025年初,《自然》期刊發表了一項由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2】協調的冰川物質平衡比較實驗(GlaMBIE)。該實驗表明,2000年至2023年間,冰川損失了剩余冰量的5%,總計65420億噸,平均每年損失2730億噸冰,這相當于全球人口目前在30年內消耗的水量(假設每人每天消耗三升水)。在區域上,則為從南極洲和亞南極群島的2%到中歐的近40%不等。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加拿大西部、美國、斯堪的納維亞、中歐、高加索、新西蘭和熱帶地區的許多冰川將無法在21世紀存續下來。
在此期間,冰川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為18毫米。“這聽起來可能不多”,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席列斯特?紹羅教授表示,“但它有很大的影響:每上升一毫米海平面,就會使更多的20萬至30萬人承受洪水威脅中。”
冰川景觀。攝影師:趙宇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注:
【1】冰川物質平衡又稱冰川物質收支,即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氣降水、氣溫等因素變化的影響。
【2】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簡稱WGMS),總部位于瑞士的蘇黎世大學,由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天文與地球物理聯合會(FAGS)、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 國際冰凍圈科學協會(IACS)、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氣象組織(WMO)主辦。
(本文僅代表資訊,供讀者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編譯 | Richard
審核 | Maggie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