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一名澳大利亞女性的腦中取出了8厘米長的活體蛔蟲。這是一名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64歲女性,自2021年開始出現胃痛、咳嗽和盜汗等一系列癥狀,并逐漸變得健忘和抑郁。經過一系列檢查,終于在2022年的開顱手術中發現了真實病因。當外科醫生用鑷子夾起正在蠕動的、長達8厘米的淡紅色蠕蟲時,大家都震驚了。據分析,這是一種常見于蟒蛇體內的蛔蟲,而它可能已在患者體內存活兩個月之久,屬于世界首例蛇蛔蟲的人體感染。
在自然界,寄生蟲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它們如同生活中的“隱者”,悄悄地寄居在人體內,甚至有時會侵入我們的大腦。那么,寄生蟲是如何進入大腦的?它們會對大腦做些什么?又該如何防范這些潛在的“竊腦者”呢?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揭開寄生蟲的神秘面紗,探索科學的防蟲秘訣。
一、探秘寄生蟲的“生活圈”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小東西。按照形態寄生蟲可大致分為:原蟲、蠕蟲和節肢動物。它們既可以作為病原體引起寄生蟲病,也可以作為媒介傳播疾病,在人類傳染病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有的長期寄居在宿主體內,比如蛔蟲、鉤蟲等;有的短暫寄居在宿主體內,比如通過蚊子、蒼蠅等傳播的寄生蟲。這些寄生蟲有著獨特的生活習性,有的甚至可以在人體內“旅行”,對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二、揭秘寄生蟲的“入腦途徑”
大腦是人體最神秘、最重要、最脆弱的部位,因為有著血腦屏障的保護,一般情況下大腦是“百毒不侵”的。一想到那些光溜溜、沒有腿或是小腿密密麻麻的蟲子,就打怵;再想一下“它們鉆進腦子里的場景”,頓時雞皮疙瘩掉落一地。那些經常胡吃海喝的人,就給了寄生蟲可乘之機。能夠入侵大腦的寄生蟲包括:原蟲(溶組織內阿米巴、惡性瘧原蟲、弓形蟲、肉孢子蟲)、蠕蟲(吸蟲、線蟲、絳蟲)等,它們通過血液循環、淋巴系統、血管外間隙、椎間孔、眼結膜及鼻腔粘膜等進入大腦。
三、警惕寄生蟲的“大腦影響”
寄生蟲感染是指寄生蟲侵入人體(宿主)能生存、繁殖,以及引起宿主組織細胞受損的病理狀態。寄生蟲在大腦中的存在和繁殖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它們可能破壞腦組織、壓迫神經、引發炎癥等,癥狀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癲癇等,嚴重時危及生命。
四、科學防蟲攻略
了解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和影響方式,我們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了。以下是一些科學防蟲攻略:
注意飲食衛生: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動物制品,尤其是野生動物。同時,避免在不衛生的地方進食。
定期檢查身體: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特別是針對一些常見的人體寄生蟲,如弓形蟲、瘧原蟲等。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避免在不干凈的水域中游泳等。
增強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適量運動、合理飲食、充足睡眠等,以增強身體免疫力,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使用驅蟲藥物: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一些驅蟲藥物,如抗瘧藥、抗弓形蟲藥等。
雖然寄生蟲危害大、好可怕,但只要我們注意個人衛生、增強免疫力、定期檢查身體,就可以有效預防寄生蟲感染。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加強對寄生蟲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王明宇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審核:崔原豪 南方科技大學系統設計與智能制造學院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