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混凝土“邂逅”長江:一場微觀世界的持久戰

長江水年均流量超9000億立方米,攜帶著微量鎂、硫酸根離子,日夜沖刷著三峽大壩的混凝土“鎧甲”。東南大學與三峽集團的最新研究發現,這座“混凝土巨人”不僅未被歲月侵蝕,反而在17年間與長江水形成獨特“共生關系”——中熱水泥與粉煤灰的“動態防護網”,讓混凝土在化學侵蝕中越戰越勇。這項突破性成果揭示了材料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科學密碼。


長江水的“溫柔刀”:看似無害的慢性侵蝕

研究團隊首次公布三峽庫區水化學數據(表1):

  • 鎂離子(Mg2?):7.6 mg/L(接近生活飲用水標準限值)
  • 硫酸根(SO?2?):11.7 mg/L(僅為海水濃度的1/300)

看似溫和的環境,實則暗藏“鈍刀割肉”效應

  1. 鈣浸出:水流持續溶解混凝土中的氫氧化鈣,導致表層孔隙率從6%升至12%;
  2. 鎂置換:鎂離子取代C-S-H凝膠中的鈣,形成疏松的鎂硅酸鹽(M-S-H),強度下降10%-15%;
  3. 干濕循環:每年約30次水位漲落,引發鹽分結晶膨脹,加速微裂紋擴展。

實驗室模擬發現:在pH=7.5的模擬長江水中浸泡10年后,混凝土抗壓強度損失達18%,遠超純水環境的5%。這解釋了為何鉆芯樣本表層出現“蜂窩狀”結構(圖26c)。


材料的“自適應進化”:中熱水泥的鎂氧“修復術”

面對環境侵蝕,三峽混凝土的“兩大基因”展現了驚人韌性:

1. 中熱水泥的“變形補償”

  • 鎂氧(MgO)微膨脹:水泥中4.5%的MgO在17年間持續水化生成水鎂石(Mg(OH)?),體積膨脹0.8%-1.2%,主動填充裂縫(圖25e);
  • 溫度協同:夏季40℃高溫加速水鎂石生成,與冬季收縮形成動態平衡,避免應力集中。

2. 粉煤灰的“化學鎖鏈”

  • 鋁相遷移:粉煤灰中的Al?O?與硫酸根結合,生成單硫型硫鋁酸鹽(AFm)而非膨脹性鈣礬石(AFt),防止內部脹裂;
  • 硅網加固:火山灰反應生成的納米C-S-H纖維(直徑<10nm),像“鋼筋網”般穿插孔隙,使氯離子擴散系數低至1.7×10?12 m2/s(圖16)。

電鏡證據顯示:17年后,粉煤灰顆粒表面覆蓋致密反應層(圖30),形成“核-殼”結構,既保護未反應內核,又通過微孔釋放活性硅鋁。


實驗室VS現實:被低估的“時間變量”

研究發現,實驗室標準養護(20℃/90%濕度)與實際環境的性能差異高達30%:

  • 抗凍性偏差:自然養護混凝土經歷50次凍融后強度損失達42%,而實驗室樣本在300次循環后仍保持85%強度(圖11);
  • 碳化悖論:盡管現場碳化深度僅8mm(圖14),但表層C-S-H凝膠的鈣硅比從1.7降至1.2,導致pH值下降1.5個單位,鋼筋銹蝕風險隱現。

核心矛盾在于:實驗室加速試驗無法復現長江水-溫度-微生物的復合作用。例如,沉積在混凝土表面的硅藻(每年增長3μm)分泌有機酸,加速局部腐蝕,這一現象在無菌實驗室完全缺失。


綠色啟示錄:億噸粉煤灰的“重生之路”

三峽工程消耗粉煤灰超300萬噸,相當于:

  • 減少碳排放:每噸粉煤灰替代水泥,減少CO?排放0.8噸,累計減排240萬噸;
  • 固廢資源化:消耗全國1.2%的燃煤電廠固廢,避免填埋占地4500畝;
  • 經濟賬:降低水泥用量節省成本12億元,等效于建造3座跨江大橋。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該技術讓我國中低品質粉煤灰(燒失量>8%)得以高值化利用。傳統認為不宜用于混凝土的褐煤灰,經三峽配比優化后,28天強度反超普通粉煤灰混凝土15%(圖8)。


未來挑戰:百年大壩的“健康密碼”

面對下一個17年,研究團隊提出三大方向:

  1. 智能監測網:植入納米二氧化硅熒光傳感器,實時監測混凝土內部pH值、濕度變化;
  2. 自修復涂層:開發含微生物的硫鋁酸鹽修補砂漿,遇水釋放碳酸鈣修復微裂紋;
  3. 氣候適應性設計:針對未來極端氣候(如日溫差超15℃),優化MgO摻量梯度分布。

正如論文通訊作者于洋教授所言:“混凝土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會‘呼吸’的生命體。讀懂它與環境的對話,才能筑就真正的世紀工程。”


結語
三峽大壩混凝土的17年征程,不僅改寫了土木工程材料教科書,更開創了重大基礎設施與環境協同演化的研究范式。當科技與自然達成微妙平衡,“混凝土長壽基因”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