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光明網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欄目,邀請各領域院士就我國當下熱點科技問題給予權威解答,服務引導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科普力量。#千萬IP創科普
大科學裝置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能顯著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科研話語權。縱觀科學發展,許多重大成果的發現,都少不了大科學裝置的支撐。
自歸國以來,我將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推動國家大科學裝置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也由此誕生了我的“三個中國夢”:“夢之線”,建設一條世界領先的光束線站;“夢之環”,提出建設世界上亮度最高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夢之城”,規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如今,三個“夢”已經照進現實。“夢之線”已在上海建成,2015年試運行期間,我的團隊利用該裝置首次在固體材料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圍繞在外爾費米子身上長達86年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揭下,基本粒子和準粒子內在統一現代物理學的迷宮紙窗被打開了一個洞。
“夢之環”預計2025年底投入運行,它就像自帶“聯合艦隊”的多學科“科研航母”,能夠推動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領域的協同突破,建成后將在物質、生命、能源、環境乃至工業制造等多個領域發揮支撐作用。
而在“夢之城”懷柔科學城,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在2025年2月通過國家驗收。試運行期間,我們利用其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的重要證據,未來有望應用到量子計算機中。3月21日,懷柔科學城更是“雙喜臨門”,兩處“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先后通過國家驗收。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可成。英文里有個單詞是Grit,指的是沙子中堅硬耐磨且發亮的小顆粒,外形樸實無華,卻閃耀著千萬次磨礪后的光芒,代表著堅韌不拔。我在科研一線工作了30余年,在我看來,作為科研人員要對研究項目的重要性和成功概率有比較清晰的判斷,一旦做出了肯定判斷,那就要心無旁騖地“玩命干”,保持長期的熱情,也許在某個時刻就會與“好運氣”不期而遇。
科研之外,科普同樣重要。許多人仍然存在“科研做不好才去做科普的誤區”,其實大眾對于科學,尤其是對宇宙學、量子力學等前沿科學領域懷有濃厚的好奇心。科普的意義就在于延續這種興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于科學,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此外,通過科普工作也更容易獲得公眾對科研的支持。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學科興趣形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期,我小的時候就是通過閱讀大量科普讀物,逐漸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走上科研道路。所以,興趣是最大的驅動力,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至關重要。我的不少學生,也曾經被我的科普講座或科研報告所吸引,從而選擇報考物理學。
我十分欣賞有持續強烈科研熱情的年輕人。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人加入科研隊伍,與此同時,身為老師,也要把資源向青年科研人員傾斜,不拘一格用人才,完善容錯機制,尤其是針對大型科研項目,鼓勵年輕人發揮創造力。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講席教授丁洪,光明網記者蔡琳、林佳欣采訪整理)
來源: 科學報國正當時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