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讓我們找一個角度,大致看看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來歸納工業革命的規律,再判斷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的時間。

馬克思認為,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于工具的使用。人類使用工具,就是不單單要認識自然,還要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而我們改造的目標——世界,其物質本源一般會被歸納為——能源,材料和信息。但材料應該是人類最先能夠顯性感知到的世界物質本源。因為“會不會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人類要制作工具,一定需要產生觸感的材料。比如說拿在手里的石頭,穿在身上的樹葉,住在其中的茅草。

接下來應該是能源,人類會使用火實現能量的高效率轉換。但能量能夠被觀察的條件比較苛刻,比如說產生方法,時間限制。人類早期獲取火來源除了難以復現和控制的自然火,更多情況是需要材料才能觀察和利用。比如說大家熟知的鉆木取火,還有用銅做成的凹面鏡——陽燧,通過反射陽光到一點,聚焦能量獲取瞬間高熱量從而實現引燃。

三者之中,人類最晚意識到其存在的,應該才是信息。在此我們只討論以文字為載體之后發展出的信息。信息是奢侈品,也更不是人類生存必須的,他只不過是賦能了人類的發展壯大。它是指數,促進了材料和能源和附著于其上的一切科技的發展。有了文字信息,人類的上層建筑才得以發展。比如說看到了用楔形文字記錄的漢謨拉比法典,大家才會認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當然,信息必然也是承載于材料之上,而且一開始也是承載于材料之上。比如,羊皮書,竹簡,絲帛等等。而到后來,信息需要承載在能源之上,比如電磁波,聲波。由于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是20Hz--20KHz,視覺頻率范圍是400nm--800nm(從紅色到紫色),綜合來看人類的感知范圍實在是狹窄得過分,那么可以說,電磁波是一種人類很難觀察到的能量形式。同時,由于它可以在真空中傳播,所以說它基本實現了和材料的解耦和。再同時,電和磁還總是共軛出現,更是增加了其神秘色彩。如果我們回到20世紀初,看到電磁波的出現及其傳輸信息的雛形(電話、電報),看到人類在空天地海等實體空間之外另外開辟了一個空間,一定會比今天更加對人類的文明充滿信心。

再說回來工業革命,大家對于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劃分標準是比較一致的。第一次是蒸汽為代表,第二次是電氣為代表,第三次是電子為代表,稱之為信息革命。為什么以前的都不是信息革命呢,因為信息對于人類的發展的作用,是逐漸變大的。二戰中后期,美國海軍已經可以用雷達探測百公里外的日艦和日機,日軍卻只能找眼睛好的水手吃著魚油在桅桿頂端瞭望。一直到二戰結束后,信息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就像房間里的大象,每個人都不能忽視其存在。其實在20世紀40年代前后,材料和能源技術一直在發展,而且有些發展甚至也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比如說塑料和原子能的出現。1939年的世博會奠定了軟木在消費級制造業中的基石地位,但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塑料會在短短數年后將其取而代之。而電子信息,仍然是被公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也從中可以看到人類對于電子信息領域的出現有多么的激動

現在新聞中又不斷提到一個新詞——智能革命。那么應該看出,既然世界的本源都可以從材料,擴展到加入能源,再擴展到加入信息,那么當智能發展到不可忽視的地位時,也完全有可能將智能與信息并列,加入世界本源當中。這段時期也完全有可能被后世歸納為智能革命時期。但如果本階段智能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并沒有產生類似于當年蒸汽、電氣和電子那般的深刻變革,那么本輪人工智能的大爆發,也有可能被歸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余暉。

但我仍然認為,智能的發展,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再次根本上改變我們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因為人類的大腦是一個經歷了百萬年進化,支持多模態感知,兼具算力強、存儲大、能耗低各種優點于一身的高級精密器件。對它的成功復刻或演繹,必然會引領人類更上一層樓,而且這一天可能已經不遠了。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姜竹青 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
審核:崔原豪 南方科技大學系統設計與智能制造學院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