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流浪地球2》主創將中國傳統的家國情懷融入月球核爆的硬核情節時,當電視劇《三體》用汪淼與孩子的對話消解視網膜上的倒計時帶來的恐慌時——這些現象級作品揭示著中國科幻產業的新范式:技術硬核與文化魂魄缺一不可。在這片科技與人文交織的疆域里,既能“降妖”(技術落地能力)又能“作詩”(文化敘事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正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千億市場呼喚更多跨界人才
《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089.6億元,連續兩年超千億元,科幻閱讀、科幻衍生品與科幻文旅板塊原創能力凸顯。
這種增長背后,是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的雙重突破。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2025中國科幻大會開幕式上所說,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為科幻提供了獨特的“現實土壤”。載人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都可以成為科幻故事的素材。
在這個科技與人文的交匯路口,完美世界集團高級副總裁、總編輯伊迪在2025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人才”專題論壇上提出的產業演進路徑極具啟示性:從科幻文學的1.0時代,到科幻視聽消費的2.0時代,再到科幻場景消費的3.0時代,甚至是未來的4.0科幻元宇宙時代,科幻產業形態每輪升級都在重塑人才需求圖譜。當下來看,“科幻人才一定是能跨界的復合型人才,要懂得不同作品或不同載體之間的特性,了解如何把科技和文化進行融合。”伊迪說道。
“科幻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啟動
當下,科幻產業的邊界早已突破文學范疇,向影視、游戲、文旅、科技產品等全鏈條延伸。在這片藍海中,既懂腦機接口原理又能設計賽博義肢美學、既通曉《山海經》神話又能用AI生成異獸模型的“六邊形戰士”,正在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
以科幻閱讀為例,知名科幻作家、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協理事陳楸帆認為,科幻人才應該具備科學素養,即對科學邏輯的認知力;審美素養,即對人文價值的判斷力;想象力素養,即跨界突破的創造思維。當前教育領域在學科上高度細分,而對于科幻復合型人才培養來說,彌合學科之間的認知差異非常關鍵。
在科幻游戲方面,伊迪表示,科幻與游戲同在文化和科技的交匯處,表面上看是游戲,但背后的基礎是科技和文化內容,游戲創作各環節都很需要能夠融合科技與文化的科幻復合型人才。
同樣的困境也體現在科幻影視的制作中,一部優秀的科幻影視作品不僅要有精彩劇情和出色表演,還需要運用先進特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這就要求創作者既要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和藝術素養,又要掌握相關科技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但在實際創作中,往往存在編輯不懂技術、技術人員缺乏藝術審美等問題,影響了作品質量和表現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覃川提出的“科技為骨、人文為魂、藝術為血肉”模型,精準勾勒出科幻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圖譜:在電視劇《三體》劇組中,物理學家設定的納米飛刃切割軌跡,需要特效團隊以藝術語言重構為震撼的巨輪崩解鏡頭;在游戲《幻塔》開發過程中,劇情策劃需同步解構星際移民的科技邏輯與玩家交互的行為數據——這類場景倒逼著人才能力結構的進化。
3月29日,在石景山首鋼園四高爐的鋼鐵穹頂下,北京市科協啟動“科幻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其中對“科幻復合型人才”的定位,恰好回應了這種需求。他們不僅需要科學素養支撐技術落地,更需要審美能力完成價值判斷,還需要通過想象力實現跨界突破。
三大創新維度打造科幻人才“蓄水池”
截至目前,北京市集聚了近800家科幻企業,2024年產業規模達480億元,北京科幻產業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產業的升級也對人才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據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孟凡興介紹,科幻復合型人才,是指那些不僅具備深厚的科學素養和科幻文化創作能力,還跨越多個學科領域,擁有廣泛的知識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他們既能夠深入理解科幻文化的精髓,又能夠掌握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將科幻理念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該培養計劃呈現三大創新維度:首先是培養對象擴容,將焦點從青少年延伸至青年群體,構建從啟蒙到就業的完整鏈路;其次是能力結構轉型,從文學創作轉向涵蓋數字技術、藝術設計的復合型能力矩陣;最后是生態系統構建,通過高校試點培養、產業對接沙龍、國際交流合作等組合拳,形成科幻人才“蓄水池”。
這種轉變具有深遠意義:當科技工作者獲得“硬科技+軟敘事”的跨界舞臺,既能延續專業優勢,又能通過藝術賦能提升社會影響力,形成科技傳播與文化創新的雙向循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書記苗建軍認為,傳統學科框架已難以適應科幻產業需求,市科協面向產業和應用制定的培養計劃正在重構高校培養體系,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方向。
回望中國科幻歷程,從《三體》的文學啟蒙到《流浪地球》的工業探索,每一次破圈都離不開“跨界者”的推動。首鋼園的鋼鐵熔爐曾煉就工業脊梁,而今,它熔鑄的是更具雄心的未來:讓科學與幻想在此交融,讓“降妖的利刃”與“作詩的筆墨”共同書寫下一個黃金時代的開篇。
來源:北京市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制作:北京市科協融媒體中心記者:趙玲
來源: 北京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