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類為什么要航海?
探索是人類的本能。當我們的腳步從平原越過山川,目光也隨之越過高高的山脊,望向了遠方的蔚藍大海。
為什么要去航海?——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借用那句廣為流傳的話:
因為海就在那里。
一、航海是刻在人類骨子里的基因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是靠海生存的。生活在內陸的居民可能很少能感受到,但對很多人來說,海洋是“與生俱來”的。海洋是食物的來源,是娛樂的場所,是交換的渠道,是發現自我和世界的大門。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人們就開始駕船出海打漁,進行一些零散的貿易。而后,人們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航海知識和技術,于是走向了更遠的海洋,開始了海上貿易,也開始了遙遠的探險。
中國人也在相當早的時期就開始航海了。戰國時代到唐朝初期是第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當時的船只主要用于內河運輸,而后才逐漸向海洋發展,船只規模雖然小,卻也有一定技術含量。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吳國和越國,因為在黃海和東南沿海的海戰和商業交流,已經成為了海上“強國”,當時還有從遼東半島到日本北九州的商業航線。
到了唐朝,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形成:從廣州出發,到波斯灣和東非以及歐洲的海上航線,全程約14000公里。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明朝時期,中國的航海事業進入又一個發展高峰。政府開始鼓勵國際貿易,其他國家在中國口岸開辦商行,并在沿海建立了貿易據點。這一時期,中國船只的規模、數量、技術和建造質量均達到了一個高度發展階段。據史料記載,明朝三大航海家:鄭和、李海舟和王直的遠游尤為著名。13世紀,鄭和率領大船隊進行了7次遠洋航行,累計訪問了36個國家,抵達了東南亞、南亞、中東等地,是中國航海史上最為出名的航海活動,被譽為中國的“世紀航海”。
到了現代,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加強海洋合作、促進沿海城市發展等舉措,推出了“南海一號”等展示中國古代航海文化的項目,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發揚傳統,還要繼續發展海洋事業。
西方的航海活動也同樣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但大規模和長期的航海活動興始于15世紀,也是在這個時期,歐洲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例如,葡萄牙王子恩里克(Henrique)向南遠航,探索非洲海岸,著名的探險家哥倫布(Columbus)在海上航行了兩個月,揭開了美洲大陸的神秘面紗,并開展了對印度洋和非洲的探險活動。隨后,眾多歐洲國家相繼派出探險家進行了大規模海上探險和殖民活動,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殖民主義時代”。值得一提的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也是在這一時期隨之發展起來的。
19世紀初,蒸汽船的發明和使用為人類航海帶來了重大的變革。蒸汽船速度快、航行穩定、航程遠,大大縮短了航行時間。20世紀初,內燃機的發明又進一步提高了船只的速度和效率,海洋交通逐漸成為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今天,人類船舶技術已經高度發展,大型遠洋船行駛在海上,固定跨海等大型橋梁連接起不同國家和地區。航空技術的進步使飛機能夠進行更遠、更高速的航行,而衛星通訊和導航技術的發展為海運、空運甚至航天活動提供了更為精準的信息支持。
可以看到,人類航海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們能探索到的地域也越來越廣闊,而航海的重要性也越發顯著。
二、海神管得面積可大了
全球各地的人們都有海神信仰,也就是認為有一些可以影響海洋和環境,掌管海洋中的生物、天氣和安全的神明。人們把對海洋的敬畏和崇拜寄托到這些神明身上,并向它們祈禱,希望它們能控制風浪,保護人們的安全。
在古希臘神話中,波塞冬(Poseidon)被認為是海洋之神,同時也是負責地震和馬匹的神祇。在羅馬神話中,海神尼普頓(Neptune)被奉為海洋之主,同時也是清泉之神。在北歐神話中,尼約德(Nj?rd)是被認為是海神和旅行者之神,負責掌管海洋、風和水流。而夏威夷人認為,卡那羅(Kanaloa)是大海、生命和萬物的精神領袖,也是珊瑚和海洋的保護神。
中國最廣為流傳的海神大概就是四海龍王了。從商周時期起,中國人就崇拜海龍王了。漢代時,龍王成為了海洋信仰的主要神祇,人們認為他們能夠控制大海、大小浪潮、風暴水災等海洋災害,祈求他們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不旱不澇,并保護海員船只的安全。到了元明時期,他們還有了自己的名字:東海敖廣,南海敖潤,西海敖欽,北海敖順。而且,龍王還被認為是用魚鹽來養活人類,是愛護民眾的好神仙。
在古代中國,海神信仰不僅僅是人的信仰,也是當時政治和軍事力量的一種象征。比如,四處搬動龍床,也是為了讓龍王主宰的軍隊能夠取勝,還能預示國家日后的繁榮和昌盛。在北方地區,為了防止水災侵襲以及祈求獲得豐收,人們也會舉行祭龍祭海的儀式,確保龍王對人們的庇護。
到了現代,人們的信仰方式也開始多樣化。在地方文化中,尤其是福建沿海、廣東沿海及海南島這些依海生存的地方,傳統的祭海活動仍然非常盛大。人們向海洋獻上水果、魚類、餅干等供品,來祈求海洋庇佑人們平安和幸福。媽祖的信仰深入人心,連派出所和法院都會用媽祖的威嚴來調解糾紛。這里的人們不僅崇拜媽祖,還要請媽祖去各地巡游。為了方便她出行,廈門航空甚至給媽祖做了一張身份證。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海洋和自然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海洋不僅僅是人們的糧倉和守護者,還成為了國家經濟和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海洋的饋贈:經濟、文化和科學的進步
海洋是地球上最多元化、最廣闊的資源池之一,航海技術的出現為人類的經濟和貿易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機會。
15到18世紀,歐洲的航海家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發現了新的海上貿易通道,通過跨越大洋進行貿易來推動經濟的增長,貿易成本降低,商品流通擁有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
中國的茶葉、陶瓷、布匹等商品通過海上運輸航線通往世界各地,在中世紀,西方的貴族可以品嘗中國的茶葉,穿著絲綢紡織出來的衣服。在美洲,歐洲人向印第安人介紹了刺繡、染料、金屬制品、陶器等制造行業,這些產業迅速成為了印第安文化中的重要品牌。各地稀有的產品也作為奢侈品進入了外地市場,全球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的開放的市場。從幾百年前珍貴的貴金屬、藥草到現代的商品化農產品、工業化產品,再到奢侈品和目前的高科技產業,海上貿易中的產品種類可謂應有盡有。
這些貿易當然也給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比如麻辣這種口味,也是海洋的禮物。辣椒原產美洲,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亞洲人是沒有這個口福的,當然也就沒有如今的經典川菜了。
除了調味品,還有更重要的主食——地球如今能容納70多億人,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從美洲傳出來的土豆和玉米。在漢代以前,中國和歐洲根本沒有薯條和玉米。土豆和玉米這兩種作物的畝產量都非常高,比亞歐大陸原來的小麥、稻米都要高得多。同樣面積的土地,種土豆、玉米的話,能養得活更多的人。人口爆炸式增長,就是大航海把土豆、玉米傳遍全球的顯著結果之一。據統計,就在清初的一兩百年的時間里,中國人口從1億增長到了4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高產量的作物。
有一個專門的詞匯用來形容通過海上交通路線的不同大陸間的物種交換,那就是:哥倫布大交換。我們今天的生活很大程度是被哥倫布大交換所塑造的。比如上班族不可缺少的咖啡。哥倫比亞咖啡、藍山咖啡等都是通過大航海從非洲遠遠運去美洲的。還有現在世界上最好的牛肉,都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國家,但最開始的牛也是漂洋過海從歐洲去的。
除了產品的豐富和物種流通外,海洋貿易帶來的商業模式的轉變也是如今全球貿易的基礎。
從大航海時代起,一批有遠見的商人通過取得獨家管轄權,為自己爭得了貿易的特權和控制權,并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英國和荷蘭都成立了自己的“東印度公司”,它們用貨幣來代替物品的實際交換,使用合同代替口頭協議,并通過股份制來吸引投資者,進行資本投資,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種壟斷模式雖然占滿血腥,對被殖民地區的資源和商業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但同時也確實實踐了股份制的形式,為現代企業的發展開拓了方向。
海上貿易也推動了經濟的專業化和國際化,更好地利用了各國不同的資源,提高了各國的生產力。比如,中國由于豐富的鋼鐵資源而開發成為全球鋼鐵生產大國,南非的采礦業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航海連通了世界各國,自然也促進了不同文化、宗教、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了解。
地中海的海上貿易激發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發展,并且給了羅馬帝國在財政和文化方面長期的支持。在文化融合的背后,航海無疑是推動各個社會文化之間對話的互動平臺。
語言逐步傳播得越來越廣。在大航海時代的商業交流中,占有優勢地位的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都隨商船到達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今南亞的一些國家,通用語言可以有四五種,街頭標牌也是多語標識,當地的人們已經習慣了生活在多元文化中。
天主教和基督教也隨著商船的航線,在亞洲、美洲生根發芽。基督教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之一。即使是在遠離海岸的邊遠山區,也常常有基督教堂佇立。整個南美洲幾乎都是天主教世界,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基督像重達兩百噸,不僅是城市的標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像。宗教的儀式和習俗對整個南美洲的文化至關重要。
歐洲的信仰帶來了文明和一種新的秩序,但也導致了原住民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這種漫長的改變對人類社會的整體影響,直到如今仍然是重要的文化研究課題。
伊斯蘭教從東南亞到非洲,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之間的交流促進了阿拉伯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融,特別是在藝術、文學和哲學方面。同時,佛教和印度教也在亞洲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和傳播,成為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典文化和流行文化以同樣的速度抵達遠方,莎士比亞和流行音樂一起,塑造了一代代的融合文化。很多歐洲音樂在亞非拉得到了本土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為了保留自己的特色,各種不同的文化也有意識地加深傳承,把自己的文學、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介紹和推廣出去。
航海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沖擊;帶來了交流,也帶來了困境。這種情況自從海上交易開始就一直處于混合的局面,全世界各地都在被影響和影響他人中徘徊和奮斗。
航海打通的不只是貿易和文化的渠道,也有科學傳播的渠道。除了船舶技術本身外,其他的現代科學也被航海實踐帶動,有了長足的發展。
為了方便準確地航行,海員需要了解氣候、氣象、海洋環流、海岸線等等信息,這都是地球科學的基礎。
比如,怎么評估和記錄海上風的大小?1805年,英國海軍上將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建立一套風力等級表,這就是目前仍在使用的國際風強度表的基礎;而海軍上校威廉·里德(W. Reid)在加勒比海執行任務期間,不斷收集資料,探尋風暴的本質,并于1838年出版了《風暴規律初探》。他們都為氣象學的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歐洲人最早建立起全球氣候觀測體系,幫助了我們了解全球氣候變化。
我們對板塊構造學和地震的研究,也得益于航海技術和資料的豐富。環太平洋地震帶、橫跨大西洋的中大西洋嶺等,都是因為航海技術的發展才得以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聲納、深海探測器等方式,測量海底的地貌變化,探究了地質演化、地殼下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等重要問題,推動了地質學的進步。
要進行極地考察,更是離不開在冰冷海洋中的航行經驗。如何導航,如何使用破冰船,都需要航海基礎。生態學也需要航海的支持,科學家利用船舶采樣、觀測、測量,了解海洋生態,了解占地球70%面積的世界。甚至,在海中航行時,有一些具有熒光的海洋生物會附著在船體上,影響船體的隱蔽,為了解決軍艦的航行安全問題,海軍也會委托科學家研究各種海洋生物的習性,為生物學開拓了新的方向。
在海洋中航行的經驗,也能為航天事業提供幫助。因為外太空和深海有一些類似的環境,比如低溫和高壓,航天員的一部分訓練是在水底或者海底進行的。他們需要學會潛水,在水中保持平衡,并學會在寒冷和水壓下處理機械問題。
為航海開發的技術和工具,也為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地圖和遙感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航海事業的突飛猛進也帶動了科學的飛速發展。
四、航海的黑暗面
航海給人類帶來的無數的財富和進步,但海洋自身,卻被迫陷入了環境惡化。
在探索海洋的過程中,污染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一來船舶會排放石油、化學品和其他有害物質到海洋中,污染海水,二來船只的尾氣、廢水中的磷、氮等營養物質,會引起海洋富營養化現象,微生物過度繁殖,導致海洋水質下降——這些都會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威脅海洋生態的平衡。
全球的熱帶珊瑚目前出現大量白化甚至死亡。很多珊瑚礁退縮,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生物也失去了棲息地,而依靠這大片海域生存的人類,也因為海洋生態的失衡陷入了生存的窘境。
除了海水污染,船舶噪音也一直威脅著海豚和各種鯨類的生存。這些生物往往靠回聲定位在海洋中漫游、捕食以及與同伴溝通,而商船和軍艦的巨大噪音經常會導致鯨迷路,甚至大量擱淺、喪命。不管是太平洋沿岸還是大西洋沿岸,都有鯨在淺海海岸擱淺的事故。雖然救援隊會傾力營救,但因為鯨體型龐大,經常無法被及時推回海中,很容易死亡。
此外,大面積的過度捕撈也會直接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物種數量減少、生命周期變短。
這些問題由人類產生,也需要人類去解決。
好在,人類也有了“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意識,在不斷改善和優化船舶技術、管理海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過去幾十年中,一系列環保措施已經取得了成效。比如使用更清潔環保的能源,船舶停止使用渣滓、污染物質、改善燃料的質量。還有,通過新的設計,把把骯臟的廢水處理成可以使用的淡水等。
除了海洋本身的負擔以外,航海帶來的殖民問題、病毒也是其黑暗面的一部分。比如,歐洲在北美、非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對原住民的侵犯、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問題不斷凸顯。奴隸制度極大地減少了非洲的人口,使非洲陷入了比被殖民更深的困境。非洲、北美洲的資源更是被大量掠奪,財富被開采、挖掘,但一點都沒有給本地帶來好處,轉而運往了歐洲。
致命疾病的傳播更是導致原住民人口的大量減少。比如黑死病,即鼠疫,還有黃熱病、天花等,對于美洲的印第安原著民來說,都是滅頂之災。美洲人對此毫無免疫力,據統計,歐洲的天花病毒導致美洲印第安人口從接近1億人,減少到不足8百萬——整整80%的印第安人消失了。同時,美洲人也反向傳染給歐洲乃至全世界一種頑固的病毒——梅毒。直到今天,梅毒仍然沒有被人類消滅。
航海帶來了開放、發展,也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傳播了病毒,導致了死亡。幾百年來,人類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在開發海洋的同時,謹慎地解決航海帶來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如今,在各個領域我們都倡導“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因為有無數教訓在前。將反思的目光投注到海洋領域,也是如此。我們需要達成這樣的共識:保護好海洋,也就是保護好人類自己。
來源: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