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萬一掉海里了,怎么辦?別游泳,別喝尿,保持希望

自從人類開始航海活動,海難就頻頻發生。最廣為人知的海難,著名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事件就造成1500多名乘客與船員遇難。100多年過去了,類似的悲劇并沒有停止。

和百年前相比,現在的船越來越先進,船的安全性和救援工作也不斷提升,但海難事故總是難以避免。

不管是因為船發生了危難,還是不小心落到海里,在等待搜救之前,首先要懂得自救,而自救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

在海上,一旦離開大船的庇護,面臨的風險不僅僅是溺水——海上的一切危險因素,如滔天的巨浪、冰冷的海水,所有惡劣環境都可能危及到求生者的生命。

其中,最普遍的幾種危險是:低溫、動物攻擊、暈船、天氣變化、傷病、脫水和饑餓。

假如落水,會遇到哪些困境?

先說最壞的一種情況:落水。不管是不小心掉到海中,還是因為船發生了危難而棄船,人都有落水的可能。

落水后,人首先面臨的困境是:低溫。

在冷水中,身體熱量會迅速散失,體力很快耗盡,嚴重的會喪失意識或昏迷、甚至死亡。如果這時候被突然而至的大浪卷走,人在寒冷水中會無法呼吸而導致溺水,然后身體僵硬不能自救而失去獲救的機會。

研究表明,落水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與海水溫度緊密相關,當然也和人的體力有關。一般來說,當水溫為0℃時,落水者只能在水中支持15分鐘;水溫在2.5℃時,可支持30分鐘;水溫5℃,可支持3小時;水溫15~20℃,可支持10多小時。

除了低溫,掉到海里還可能遇到海洋動物的攻擊。比如,人裸露的皮膚會被水母蜇傷,帶血的傷口可能會招來鯊魚攻擊。

有救生筏也并非萬全

即使你幸運地進入救生艇筏,也只是暫時擺脫了危險。因為海難大多發生在遠離陸地的地方,沿岸的救援力量往往無法及時趕到,救生艇筏會受風、流的影響導致發生漂移,遠離出事海域而迷失在茫茫大海。

這個階段的開始要經歷的考驗是:暈船。救生艇筏體積小,遇到大的風浪就會產生劇烈的搖擺顛簸,可能你覺得“平時我一點都不暈船”,但這種晃動與大型船舶不同,會更容易讓人暈,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船員也不可能避免。這時候,暈船不僅本身會帶來生理的痛苦,還會讓人精疲力竭,求生的意志越來越弱。

如果繼續在海上漂流,意想不到的事會接踵而至。

如果正值寒冷天氣,因為救生艇筏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中,又缺少保溫物品,人會手腳凍傷,有的幸存者獲救后會因為凍傷嚴重而被截肢,嚴重的會因體溫下降得過快過低而危及到生命。

不僅低溫危險,高溫也危險。天氣炎熱時,長時間暴露在酷熱環境下會引起中暑,導致發燒、頭痛、惡心、嘔吐、神志不清等。在日光照射或水面反射的強紫外線照射下,會造成皮膚灼傷,嚴重會產生曬斑危及到生命。

此外,傷病也會帶來風險。比如緊急撤離時造成的摔傷、撞傷,因船舶著火、爆炸等造成的燒傷、炸傷,以及此后的凍傷、曬傷等,如果這些傷病無法得到及時護理,傷口感染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會因此喪命。

海難發生后,獲救的最佳時間只有最初幾天,如果沒有被救助船舶或飛機發現,那么存活的幾率就越來越小。這種時候,就要做好長時間海上漂泊、等待救援的準備。

在長期漂泊待救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困難還是脫水與饑餓。在海上飄著,飲水與食物極度缺乏。長時間的饑餓會使人行為失控,脫水會使求生者易怒、產生幻覺甚至神經錯亂,嚴重的還會因體內水分喪失過快,導致組織器官衰竭而死亡。

離船時不要驚慌,離船時保持希望

首先,不要驚慌。不管你是不小心落水,還是因為船發生危難后,不得已棄船逃生,保持鎮定、從容應對都是首要的。

比如,如果是船發生危難后到了最壞一步,船長下達了棄船命令,千萬不要驚慌,越慌越亂。最好的策略是服從指揮,立即穿好救生衣,在2分鐘內趕到指定的集合地點(一般為救生艇甲板)。普通乘客上船后都會先接受安全培訓,就像觀看飛機起飛前的安全視頻一樣,了解船上的救生設備以及集合點。

另外,保持鎮定也有利于個體做出最有利的行動。2014年韓國“世越”號沉船的最后一名幸存者,就是在水阻擋住通路,其它人都驚恐萬狀時,他鎮靜地鼓足勇氣潛入水中,逃離出沉船,成功進行了自救。

“保持希望”看起來像是雞湯,但在海上,會帶來實實在在有用的精神支撐。

近百年來,在人類征服海洋的歷程中發生過無數次海難,每次海難中都會有一些幸存者。從那些獲救者身上,可以總結出一些共同點,或許可以作為一些自救經驗參考:

首先,他們都依靠一定的救生設備。比如救生艇筏、救生衣等漂浮物,甚至有人只依靠一個礦泉水瓶,在海中漂浮8個小時后獲救。

而且,他們本身都有較強的生存能力,能克服惡劣環境的影響。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與水份,比方說,如果淡水用完了,就自制簡易的裝置收集雨水或者利用海洋生物的體液來補充淡水。

最重要的是,他們身上都有著頑強的生存意志。很多海難事件證明,處在同樣的惡劣環境下,毫無生存意志的人,生存時間會更短,有的遇難者甚至在獲救前一天選擇了自殺,令人扼腕;而那些有強烈生存信念的人則能生存更長時間,

四、等待搜救時,如何自救?

海上的情況變幻莫測,可調配的救援力量薄弱,支援手段缺乏。對船員來說,掌握海上自救和互救知識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自救渠道和方法——

發送求救信息

在海上,船舶一旦發生碰撞、觸礁、擱淺、漂流、失火等海難事故或遇人員落水、突發疾病時,都要發送求救信息,等待救援。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用手機直接撥打海(水)上搜救專用電話。請牢記這個電話:12395。可以這么記:“123——救我。”

船員還可以通過高頻電(VHF)、DSC、GNDSS衛星通信系統、應急示位標、單邊帶等等船用救生設備發送求救信息。信息內容包括:遇險的具體情況、時間、地點、遇險性質以及所需幫助。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技術設備,你也可以利用別的工具來表明自己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些——

閃光的金屬物:比如鏡子,可以反射陽光來傳遞信號。

救生煙火信號:分為白天和夜晚用的兩種。其中,夜晚用的又分兩種:一種是持續發出耀眼的光芒,像焰火一樣;一種是紅色降落傘信號,會帶著光往下落。白天則是用煙霧罐,會發出橙色的煙霧。

防水手電筒:可以在夜間發射信號。

自制信號旗:將布繞在長棒的頂端作信號旗使用,紅色的最容易被發現。

海上求救燈:救生衣和救生圈上有自亮浮燈,使用海水電池,一旦浸入海水中燈泡就會亮,可持續發光15小時。

鋁制尼龍布:反光性強,從遠處就能發現,而且也容易被雷達所發現。

總之,手邊有什么就用什么,目的就是傳遞信息,讓自己容易被發現。

在等待時,保持自己的身體狀態

落水后能存活的時間,取決于獲救前在海中支撐時間的長短,這不僅取決于個人體質強弱,也取決于是否采用了正確的防護自救手段。

落水后,為了保持身體狀態,你需要——

保暖:在穿上救生衣之前,應盡可能多穿衣服,這樣可以更好地隔離海水,避免熱量散失,如果船上有保溫服,一定要穿上;淺色衣服優先,因為更容易被看到;另外,盡可能將身體上的金屬物品去除,例如皮帶扣和鞋扣,以防止掉進救生艇的時候意外刺穿它。

姿勢:有一個重要的姿勢可以減少體溫擴散,那就是國際上有名的“HELP”姿勢,這么做——將兩腿彎曲,盡量收攏于小腹下,兩肘緊貼身邊夾緊,兩臂交叉抱緊在救生衣胸前,保持只有頭部露出水面。

處理痙攣:萬一出現痙攣(抽筋),千萬不要慌張。這時候改變原來的游泳姿勢,深吸一口氣,將頭向前彎入水中,四肢放松下垂,慢慢用力按摩痙攣部位;另外,還可以在水中盡力拉伸來緩解痙攣部位,就跟我們游泳的時候小腿抽筋一樣,把腿拉直。

保持漂浮:落水后不要掙扎,先深呼吸一口大氣,讓身體浮起,千萬不要喝到海水;借助一切有浮力的東西,比如救生衣,救生圈,救生衣一定要綁緊,因為海浪可能會把結沖開,救生圈也要抱緊;如果沒有救生工具就尋找材料,比如空瓶子,泡沫等,把它們塞到衣服里增加浮力;如果有大件漂浮物可以抓住它讓自己漂浮,但是記得要在上游才可以利用大件漂浮物,如果在下游的話,一個浪打過來會被撞到。

禁止游泳:求生中很反直覺的一點是,不要游泳!不管你的游泳技術有多好,都是不可能游到岸的,在暫時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動,或者盡可能靠近臨近的漂浮物,盡可能保存體力,等待救援,如果發現附近有船舶,再想辦法向他們發出救助信號。

保持希望:在海上等待救援,要面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人在這種時候很容易悲觀絕望,尤其在感覺獲救無望的時候,人的精神會完全崩潰,失去活下去的信念。所以,千萬記住:保持希望。

除了以上介紹的部分,還有一些要點,也可以帶來幫助,比如最好采取集結形式浮在水面上等待救助,就像走夜路時盡量不要走單;另外,要努力獲取各種食物和淡水來維持生存。

要強調的是,要維持生存,我們需要喝淡水,而不是海水或者像一些極限生存節目里展示的“喝尿”。

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淡水很重要,甚至比食物還重要。如果有淡水,沒有食物,漂浮海上的求生者可以存活30到50天;而如果沒有淡水,只有食物,漂浮海上的求生者僅能維持3到7天。

如果是在救生艇筏里,會有配備的淡水,但也要做好規劃,省著喝。一般分配的規律是這樣:最初24小時不飲用淡水(但傷病員除外),然后每人每天0.5升,而這0.5升又分為三等份,分別在日出之前、日中和日落喝掉。

喝的時候也要注意:淡水珍貴,所以不要把淡水一口飲盡,而要小口小口地喝。喝的時候,盡可能把水多含一會,讓水充分浸潤口腔和嘴唇,然后緩慢下咽,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飲用水的最大作用。

如果淡水有限,用完了怎么辦?求生時,必須要有補充淡水和隨時收集淡水的意識,比如自制簡易裝置來收集雨水和露水,利用海洋生物的體液,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通過簡易的海水淡化裝置來補充淡水等。

以上系列措施,盡量都能做到的話,就會贏得比較長的生存期,堅持到——“船來救你了!”

附:“船來救你了!”在你等待時,來救你的船和人在做什么?

如果是不小心落水,你自己的船和伙伴會怎么救你?

一旦發現有人落水,船員要做的是:一邊有人去救,一邊有人保持觀察避免船傷到落水者。這兩點是同時進行的,都很必要。

首先需要讓落水者保持漂浮,可以把就近的救生圈拋向落水者。

然后通過各種方式通知駕駛臺左(右)舷有人落水。駕駛員收到或發現人員落水后,先向落水者一舷操滿舵,將船尾甩開,避免螺旋槳傷害落水人員。

另外需要專人在駕駛臺側翼位使用望遠鏡負責瞭望,始終保持落水人員處于視野之中,不斷報告其方位。

同時,要采用正確的操縱方式接近落水者。下圖呈現了兩種救助方式:一次轉向法和兩次轉向法。要控制船停在落水人員上風側(風吹向物體或人的一側),而救生艇從落水人員下風側(風離開物體或人的一側)緩速接近他,避免救生艇碰傷落水人員。

將落水人員救上船之后,立即視情況對其實施急救、保暖或其它措施。

茫茫大海上,專業救援者通過什么路線找到你?

海上搜救中心收到遇險報警,會第一時間接警,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全力開展搜尋救助。但由于海域面積太大,十幾米和幾百米長的事故船在海上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海上搜救難度非常之大。

那在海上用什么路線搜尋才能盡快找到遇險的船和人呢?

接下來介紹幾種專業的搜尋方法和路線——

扇形搜尋法

如果目標位置準確或搜索區域較小,扇形搜尋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以2-5海里為半徑,每次轉向120°搜尋。通常,扇形搜尋每次都是向右轉向。如果一個船員看見另一個船員從船上掉出舷外,通常會使用這種方法。

擴展方形搜尋法

如果目標位置相對比較近,擴展方形搜尋方式是最有效的,經常用于船舶或小艇搜尋落水人員或其他目標。

平行搜尋法

當有2艘以上船舶同時參加搜尋時,可采用平行搜尋法,也就是各船以4海里的間隔,保持并列前進。通常采用順浪(或逆流)方向進入,駛完航程后按直角轉向。

聯合搜尋法

當海上現場指揮員在場,船機之間有良好通信聯絡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船機聯合搜尋。一般是這么操作:由船舶穩定保持在現場指揮所指示的主航向上,飛機則相對主航向如圖作所示的機動,以充分發揮飛機速度快的優勢。

在海上,應急救援力量少,難度又大,在茫茫大海上等待救援著實是個艱難過程,因為實際上的時間流逝本就漫長,再加上內心的煎熬造成的錯覺,會讓等待的過程更為難熬。這種情況下,確實很容易讓人產生絕望情緒,一旦絕望滋生,生命將更快終結。

現在,隨著科技進步,救援時間有望大大減少,但還是請始終牢記:保持希望是活下來的第一要素。

保持希望、保持希望、保持希望——重要的提醒說三遍。

最后,這篇文章里的信息,希望你永遠都用不到。

來源: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