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現實中的水手都在做什么?
“80后”一代的童年記憶中,有兩個水手。一個是《大力水手》,隨著動畫片的播映,水手波比(Popeye)和他“吃了菠菜就變強壯”的形象也隨之深入人心。一個是歌手鄭智化的代表作《水手》。“在半睡半醒之間仿佛又聽見水手說,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
在大眾文化作品中,水手的形象往往是抽象且英武的,他們無懼艱險,搏擊風浪,水手服的藍白色披肩和飄帶隨風飛揚,兼具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
那么,真實的水手是什么樣子呢?他們都在做什么?
真實的水手,就是船上甲板部工作的船員,一般由水手長和大副直接領導。水手長會帶領水手進行甲板的維修保養、負責船上貨物和人員的安全,他們既能攀爬,也能下趴,有時要在狂風惡浪中圍繞著艦船工作,有時周而復始地完成日常各種“船藝”工作——
要知道,當船上的技能被上升到了“藝”的高度,想必不是簡單轉轉輪舵就可以的。這其中,每個細節都可以單獨講出一篇歷史故事。
接下來,我們只簡單介紹最基本的四種:打水手結、船舶清潔與保養、登高作業及敲鏟除銹。
103種水手結,要易結又易解
船上的繩結歷史悠久,甚至比文字更悠久。東漢末年儒家學者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最開始,繩結可能是用來記大事或記數字,后來慢慢轉變為實用型。
繩結的打法也多種多樣。在波浪起伏的海洋上,“固定”成為一項需要技術的剛需,而繩結在這個領域發展得更為精彩,水手們像揮毫潑墨一樣使用繩結。
15世紀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帆船盛行,帆船上風帆的固定都要靠繩索來實現。繩結是隨時隨地都要打的:風浪和潮水瞬息萬變,根據這種情況,要相應來改變繩結。如風力突然增大,必須馬上縮帆,減小風帆的受力面積,那就要打縮帆結。繩結必須既堅固又活絡,既容易打結也要方便解開,繩結技術也迅速發展到了頂峰。
圖片說明:縮帆結
在以風帆為動力的時代,馴化風帆的手段就是牢牢鎖死風帆的水手結。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水手結就沒有水手,就沒有人類航海文明的輝煌歷史。
帆船航海時代結束后,繩結技術的使用不斷演變。后來有了繩索工具和現代航海科技,很多繩結技術被淘汰了,只停留在歷史中。不過,也有一些繩結保存了下來。
船上的各項工作,不管是船舶保養、綁扎貨物,還是舷外作業或救生,都離不開繩結。不管是哪種繩結,本質上都是靠繩子之間的摩擦力和擠壓作用力來緊固連接,摩擦力越大,繩結就越牢固。船上的繩索往往要承受幾噸的重量,拉力的強度要超過同等粗細的鋼筋,而且,水手結要經得起風吹日曬加水泡,還要長久又穩固,做到“繩子斷了,繩結都不會開”。
根據不完全統計,常用的水手結有103種。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這些:
1.8字結
用途:繩索穿過孔洞后,防止滑脫,因此也叫止索結。
打法:繩端繞繩干旋轉后穿過繩圈,如同寫阿拉伯數字8一樣。
2.平結
用途:用于兩根粗細相當的纜繩連接。
打法:將兩繩先打一半結,接著再反方向打一半結即成。
3.丁香結
用途:將纜繩系于圓木、欄桿、根木、粗線或圓環時,都可以用此結。丁香結牢靠而簡單,所以使用廣泛,但不宜用于方形物上,否則容易松脫。
打法:連續繞圓木打兩個半結后收緊即可。
4.單套結
用途:被稱為繩結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繩結。單套結被廣泛地用在各行各業及日常生活中,比如登山、下海或體育活動。因為可以在救援中將人吊起,也叫“稱人結”。
打法:先作一小繩圈,短端位在圈上,然后將繩端由內向外穿過繩圈,繞過繩干,再穿回繩圈即可。
船舶的清潔與保養
船就跟房子一樣,需要經常打掃,保持清潔。這也是為了保護船體、艙面建筑各種設備不受損壞,保持生活環境清潔衛生,保護船員和旅客的身體健康。
船舶清潔的內容包括:生活區的日常清潔工作、特殊情況下的清潔工作和對貨艙的清潔工作,為下一次裝貨做準備。相比于我們平時使用的清潔用品,船用清潔劑屬于工業用清潔劑,威力更猛。
除了清潔,保養也很重要。因為船是在不停運行,為了保證運行的效率和質量,所以,跟車輛一樣,船也需要保養。
那么,水手們需要為船做哪些保養工作呢?
比如甲板設備的保養,最重要的就是定期潤滑。除了讓甲板設備的活動部件間減少摩擦,防止內部銹蝕,潤滑還可以保持鋼絲繩的柔軟度。對各個部件加油潤滑,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轉的最關鍵工作之一。
還有錨設備和系泊設備的潤滑保養,也是重要的日常甲板保養工作之一。保養的重點是錨機和絞纜機,船上起錨和拋錨都要用它們,前者提供動力,后者松絞纜繩,所以需要日常維護保養。
圖片說明:“中國環監001”號船上的水手正在進行錨設備和系泊設備的潤滑保養 (張志友團隊 / 攝)
再有船舶裝卸設備的潤滑保養。船舶裝卸設備是指船舶自備的用于裝卸貨物的裝置和機械,主要有吊桿裝置、甲板起重機及其他裝卸機械,這部分工作屬于高空作業,有一定危險性,因此作業時需要戴好安全帶。
此外,船舶艙蓋、救生艇架、通風筒、舷梯等部位都需要保證定期的清潔和保養,從而讓船舶航行無憂。
船上的“蜘蛛俠”:除了擦玻璃,也要擦船
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坐在辦公室里的你,可能見過“蜘蛛俠”在你的窗外辛苦擦拭——其實,廣闊大海之上也有一群登高爬低的“蜘蛛俠”,就是高空作業的船員們。依靠著幾根繩索,他們就在船上飛檐走壁,為船舶的安全保駕護航。
這部分工作很危險,因為需要上高處作業和舷外作業。
什么是高處作業呢?簡單說,假如你在離地面2米或超過2米高的地方工作,那這就屬于高處作業。船上有很多高高的地方也需要進行除銹清潔和油漆保養作業,比如,船上的桅桿、雷達架或駕駛臺的前后墻面等等,爬到這些地方工作,都屬于船舶高處作業。而舷外作業可以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指在水面以上的船體外進行的作業。
和擦玻璃的“蜘蛛俠”面臨的風險一樣,這些工作人員可能會因為全神貫注于手頭的工作而無法兼顧其他,很容易發生墜落、摔傷、砸傷、踏空等事故,而且工具掉落也易傷害到其他人員。
因此,在高空作業或舷側作業時,要事先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這些要求看起來有點繁雜瑣碎,可是,為了“安全”,怎么要求都不為過——
比如,現場應注意檢查安全繩(帶)等是否系牢,安全帶和跳板分別系固于甲板不同的固定物;通知有關人員防范過往船只,防止被浪擊發生事故;另外,在煙囪上作業時,水手長應事先告知機艙和駕駛臺,避免發生意外。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在航行期間,無論采用任何預防措施,都是絕對禁止舷外作業的。
敲鏟除銹,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艦船
將士守國土,船員守航船。
古時候的艦船一般是用木材造成。為了防水防腐,古人會用桐油封護船體,并在縫隙之間打入桐油和麻纖維的混合物。
現在的艦船一般由鋼鐵造成。為了保持良好的航行狀態,艦船在設計建造階段就考慮到耐腐蝕問題,但能耐多久就要靠常備不懈的日常保養了。
在船舶大小規模的檢修中,最常見的工作是除銹補漆。這也是船上的常規工作。
鐵遇潮濕會生銹,而海水中的電解質和電荷比淡水的腐蝕效應更強,船舶都是由鋼板打造而成的,常年在高鹽的海水里浸泡,一定會生銹。鐵銹疏松多孔,易吸水和容納氧氣,使鐵被腐蝕得更快,不處理會越銹越深,面積也越來越大,會嚴重影響船舶的整體性能。所以無論什么時候,船員們都要警惕高鹽、高濕的海洋環境對船體的侵蝕。
在船上,只要看到一點生銹,不管位置是在低處還是高處,水手就要第一時間敲掉,然后再打磨刷漆。所以,在船上你會經常聽到氣泵榔頭的轟鳴聲和敲鏟榔頭的錘擊聲交織在一起,演繹出激昂的大海奏鳴曲。
日常的除銹可以延緩船體的銹蝕,但船底除銹就需要把船開到船廠了,除了除銹,還可以清除一些附著在船底的海洋生物(比如藤壺、牡蠣或各種藻類),降低航行阻力,以保持船速。
那萬一船底生銹漏水,怎么辦呢?
如果漏水的地方不是太大,就利用船上的電焊機、鋼板、木頭等,直接堵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破洞較大,可以用帆布制的輕型堵漏毯或用鋼索制的重型堵漏毯懸掛在船外破口處,靠水的壓力將毯壓緊在船殼板上,堵住破洞,然后再從船內破口處,設置水泥箱,大型堵漏板等器材,防止水滲入。
如果漏水比較嚴重,就要盡快向周圍船舶和岸上求援。如果情況再嚴重一些,發現排水速度明顯小于進水速度,而且無法堵住破口時,這時船舶就有傾覆的危險,為防止人員傷亡,要勇于棄船逃生。
除了前面介紹的部分,其實水手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現代船藝對水手的要求也跟藝術家一樣,至少有三種形式,其中有親自動手的,有機械操作,也有思考型的——
比如水手工藝,這就是需要親自動手的船藝,也是水手的基本技能,比如前面提到的甲板設備操作和保養工作;
再比如船體和艙面設備的技術管理,這屬于機械操作部分的船藝,現代船舶上的電子設備比較多,水手需要掌握各種操作規程并執行維修保養計劃;
另外,還有船舶操縱、避碰和海事處置,這部分屬于思考型的船藝。比如,水手要根據所在船的具體情況,正確估計客觀環境,正確運用操船設備駕駛或停靠船舶;嚴格執行國際和本國的避碰規則,保證船舶安全;船舶發生事故后,能夠采取應急措施,使船舶及人員脫離險境或減少損失。
或許,了解過真正的水手都在做些什么,我們再去看一遍《大力水手》,再去聽一聽《水手》“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總是以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兒”,童年的動畫片和伴隨我們青春歲月的旋律也變得更加具象起來,就像疊加上一層帶著毛邊的濾鏡,雖然粗糙,卻更真實動人。
來源: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