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誕生是外科學飛速發展的基石,可以說沒有麻醉,就沒有外科學的發展。作為推動舒適化醫療的主導學科,麻醉為患者帶來了更加精準、安全、舒適的醫療體驗。麻醉后我們的身體經歷了什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專家帶我們一起來揭曉。

麻醉前,麻醉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根據手術類型和患者基本情況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內麻醉

這三種麻醉方式有什么區別呢?

全身麻醉:大腦被按下“暫停鍵”

全身麻醉時,麻醉藥物通過呼吸道吸入、靜脈注射等方式進入體內,阻斷了大腦區域間的正常交流。于是,我們的意識、痛覺逐漸消失,進入沉睡狀態,手術中感覺不到疼痛。

同時,麻醉藥物還會使骨骼肌松弛,方便手術操作。等到手術完成,體內的麻醉藥物代謝排出,腦內的神經電活動會逐漸恢復,意識重新啟動,大腦與身體彼此間恢復通信和聯系,我們就又可以感知自己的身體啦。

局部麻醉:身體局部“失靈”

局部麻醉是指在我們神志清醒的狀態下,將麻醉藥應用于身體局部,使機體某一部分的感覺神經傳導功能被阻斷,運動神經傳導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的被阻滯狀態。

這種阻滯是可逆的,不會對機體產生傷害。比如拔牙時常用的局部麻醉,我們能感受到醫生的操作,但牙齒周圍卻不會感到疼痛,就好像這一部分暫時和大腦失去了“聯系”。

椎管內麻醉:下半身 “沉睡”

椎管內麻醉是指通過在脊柱周圍的硬膜外腔或蛛網膜下腔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從而達到鎮痛或麻醉的效果。

藥物注入椎管后,阻斷脊神經根,讓我們痛溫覺、甚至本體感覺消失,但神志仍保持清醒,達到“半身麻醉”的效果。

根據注射部位的不同,椎管內麻醉主要分為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椎管內麻醉因其良好的鎮痛效果和較低的風險,被廣泛用于下腹部、下肢等部位的手術。

麻醉過程不單單是影響我們的感覺和意識,身體的各個系統都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1、呼吸節奏被調整

在全身麻醉下,我們的呼吸肌會變得松弛,呼吸頻率和深度都可能發生改變。為了保證身體能獲得足夠的氧氣,麻醉醫生通常會為患者插入氣管導管,連接呼吸機幫助呼吸。

2、心跳血壓波動

麻醉藥物會對心臟和血管產生影響,導致心跳和血壓發生波動。有些麻醉藥物會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而在手術過程中,因手術刺激、出血等原因,心跳和血壓又可能升高。麻醉醫生需要時刻關注這些變化,及時進行處理,以維持循環系統的穩定。

3、胃腸蠕動變慢

在麻醉狀態下,尤其是全身麻醉時,食管下括約肌松弛,胃腸道的蠕動會減慢甚至停止。如果胃內有大量食物和液體,就很容易發生反流,反流的胃內容物一旦進入氣管,就會引發誤吸,嚴重者會造成窒息甚至死亡。這也是為什么麻醉前需要我們適當的禁飲禁食了。

4、尿液生成減少

麻醉藥物會影響腎臟的血流和功能,從而使尿液的生成減少。麻醉醫生會密切監測患者的尿量,以此來評估腎臟功能和身體的液體平衡情況,必要時通過輸液等方式進行調整。

麻醉,是現代醫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保障患者手術安全和減輕痛苦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第9個中國麻醉周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增進對麻醉學科的了解,減少對麻醉的恐懼和誤解!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麻醉科 譚婷 劉雁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麻醉科 譚婷 劉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