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拔罐,簡直是老祖宗的智慧,現代人的養生,玻璃罐一扣,濕氣一抽,立馬出現中醫版的“草莓印”。

民間流傳一種說法,**拔罐后罐印顏色越深,體內“毒素”越重。**這個說法正確嗎?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南華大學附屬職業病防治院)康復中心主任孫小捷帶大家了解。

一、什么是拔罐?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使罐內形成負壓,拔罐部位皮膚充血、淤血,增強局部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調整身體內部的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調和臟腑、防治疾病的效果。

二、拔罐后顏色深淺反映什么?

罐印是毛細血管破裂導致皮下出血而留下的痕跡,嚴格來說,罐印的顏色和形態并不能用來區分“毒素”輕重,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的身體狀況。

(圖源:湖南職防)

三、拔罐的適應癥

**1、肌肉骨骼系統:**頸肩腰腿慢性勞損(如頸椎病、腰肌勞損);關節退行性病變(肩周炎、膝關節痛);急性軟組織損傷(扭傷、挫傷恢復期)。

**2、內科疾病調理:**慢性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消化功能紊亂(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代謝綜合征(肥胖癥、高脂血癥);心血管調節(原發性高血壓穩定期)。

**3、亞健康:**睡眠障礙調理。

**4、婦科:**月經周期紊亂調理。

**5、其他適應癥:**神經性皮炎輔助治療;早期瘡瘍促愈;免疫調節(配合季節交替預防感冒)。

四、哪些人群不宜拔罐?

**1、皮膚敏感及破損者:**存在皮炎、濕疹、開放性傷口或潰瘍的人群應避免拔罐,負壓刺激可能加劇局部炎癥,增加感染風險。

**2、血液系統疾病患者:**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癥等凝血功能障礙者,以及中重度貧血患者需謹慎選擇拔罐療法,避免因毛細血管破裂引發皮下血腫或持續出血。

**3、妊娠期特殊部位禁忌:**孕婦應絕對避免在腹部、腰骶部及三陰交等穴位施罐,孕期生理變化使這些區域敏感度增高,不當刺激可誘發子宮收縮。

**4、慢性疾病管理期:**心血管疾病發作期、結核活動期、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建議在專業醫師評估后謹慎實施,拔罐引起的血管擴張或體位變動可能加重病情波動。

五、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前:**不可過饑過勞過飽,了解拔罐的適應癥。

**2、拔罐中:**拔罐時間不是越長越好,一般5—15分鐘即可。

3、拔罐后:

● 避免短時間再次拔罐,一般建議間隔5-7天,體質虛弱或皮膚反應明顯者需延長至7-10天再進行下一次操作,拔罐后罐區皮膚修復需要時間,短時間內二次拔罐會加重皮膚損傷。

● 不要馬上洗澡,一般6-8小時后再洗澡;若皮膚敏感、有破損或體質虛弱,**可延長至12小時以上。**拔罐后皮膚毛孔處于張開狀態,洗澡容易讓風寒濕邪侵入體內,應該注意保暖。

**● 不要撓癢,**拔罐后,拔罐部位可能會出現輕微的騷癢感,這屬于正常現象,抓撓可能會對皮膚造成破損、感染。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南華大學附屬職業病防治院)劉麗琴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