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了一項突破性成果:通過將鈦硅分子篩TS-1涂覆于碳化硅(SiC)泡沫載體,成功開發出一種高效結構化催化劑(TS-1-Structured)。該催化劑在苯酚羥基化反應中展現出遠超傳統擠出型催化劑(TS-1-Extruded)的性能,苯酚轉化率提升超100%,產物氫醌選擇性突破50%。這一技術不僅解決了傳統漿態床反應器中催化劑分離困難、間歇生產效率低的痛點,更為化工行業實現連續化、安全化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傳統工藝痛點:催化劑“易流失”,生產效率受限
苯酚羥基化是生產鄰苯二酚和對苯二酚(統稱二羥基苯)的關鍵反應。二羥基苯廣泛應用于醫藥、農藥、食品等領域,但傳統工業生產依賴電解苯或環己二醇脫氫等工藝,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問題。1986年,鈦硅分子篩TS-1的問世革新了這一領域,其以過氧化氫(H?O?)為氧化劑,可在溫和條件下催化苯酚羥基化,成為主流工藝。然而,粉末狀TS-1在漿態床中易被液體夾帶流失,需頻繁停機回收催化劑,導致生產效率低下。
為解決這一問題,工業界嘗試將TS-1與黏結劑混合后擠出成型,用于固定床反應器。但傳統擠出型催化劑顆粒大、傳質阻力高,活性位點利用率不足,且機械強度低易破碎。如何設計兼具高效催化與穩定結構的TS-1催化劑,成為行業難題。
結構化催化劑:薄涂層+多孔載體,突破傳質瓶頸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采用“浸漬涂覆法”,將TS-1分子篩均勻負載于多孔SiC泡沫表面,形成厚度僅微米級的活性涂層(圖1)。這種結構化設計帶來多重優勢:
超短擴散距離:TS-1涂層厚度僅為微米級,顯著縮短反應物擴散路徑,活性位點利用率提升6.71倍。
三維貫通孔隙:SiC泡沫的宏觀孔道(孔徑約1毫米)大幅增加固液接觸面積,消除徑向擴散限制。
高效傳熱:SiC泡沫的高導熱性(是金屬的2倍)可快速導出反應熱,避免局部過熱導致催化劑失活。
實驗顯示,在相同空速下,結構化催化劑的苯酚轉化率最高達25%,是擠出型催化劑(5%)的5倍(圖2)。產物中高附加值的氫醌選擇性穩定超過50%,而傳統催化劑不足50%。研究團隊解釋:“氫醌主要在分子篩孔道內生成。結構化催化劑的薄涂層縮短了擴散距離,使氫醌更易形成,同時減少副產物苯醌的生成。”
動力學揭秘:活性提升7.7倍,反應機理明確
為量化結構化催化劑的性能優勢,團隊對比了兩類催化劑的動力學參數。結果顯示:
有效內擴散因子比:結構化催化劑的內擴散效率是擠出型的7.71倍。
反應活化能:20.54 kJ·mol?1,表明反應更易進行。
反應級數:對苯酚和H?O?分別為1.12級和1.088級,符合Eley-Rideal(E-R)表面反應機理(圖7)。
“這意味著H?O?優先吸附于催化劑活性位點,隨后與游離的苯酚反應,而非兩者同時吸附。”論文通訊作者焦毅力研究員解釋,“結構化設計使反應物更快接近活性中心,動力學優勢顯著。”
工業前景:從實驗室到生產線,推動綠色化工升級
該研究的另一亮點在于解決了固定床反應器的溫度控制難題。實驗表明,結構化催化劑填充的床層溫度分布均勻(全程低于81℃),而擠出型催化劑因傳熱效率低,床層中部溫度驟升,存在安全隱患(圖8)。此外,結構化催化劑床層壓降低,可支持更快的液體流速,進一步提升產能。
研究團隊表示,該技術已通過中試驗證,下一步將結合計算流體力學(CFD)模擬優化反應器設計,推動工業化應用。“結構化催化劑不僅適用于苯酚羥基化,還可拓展至烯烴環氧化、酮類氨氧化等更多TS-1催化體系,為化工生產連續化、綠色化提供通用解決方案。”論文第一作者孫彥昭博士補充道。
結語
從“粉末易流失”到“結構穩如磐石”,從“間歇低效”到“連續高產”,碳化硅泡沫支撐的TS-1結構化催化劑展現了化工材料設計的強大潛力。這項研究不僅為二羥基苯的高效合成開辟了新路徑,更標志著我國在結構化催化劑領域邁入國際前沿。未來,隨著此類技術的推廣應用,化工行業有望在降本增效與低碳轉型中實現雙贏。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